第97章 我给皇帝理族谱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97章 我给皇帝理族谱
    有些人发迹了,喜欢给自己找个厉害的祖宗,似乎这样就可以使得自己的出身更加显赫。
    而给皇帝找个厉害的祖宗,那也是增加神圣性等等。
    比如说现在很多文官都希望朱元璋能认朱熹为祖宗,因为这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
    在去年科举之制就定下以朱熹等‘传注为宗’的制度,只是这些在很多人看来还不够。
    南宋时期的朱熹被认为是伪学魁首,在元朝时候成为主流,而现在很多人想要更进一步。
    一旦朱元璋认了朱熹为祖宗,那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门学说就无可撼动,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朱熹抬进孔庙、争取列入十二哲。
    李贞显得非常愤怒,说道,“陛下家世,无人比我清楚。陛下祖上为佃户、淘金户,从句容迁至盱眙,再迁凤阳。”
    马寻也跟着说道,“我马氏一族祖上本是兖州府人,金人南下,我祖上南迁至归德府宿州。”
    李贞更为愤怒,“帝后宗族宗脉一向清晰,岂有牵强附会、寻他人为祖宗的道理?”
    “就是如此!”马寻也火力全开,对着宋濂和魏观就喷了起来,“自家祖宗不认,寻个国姓的为祖宗,这是什么道理?”
    宋濂满头大汗慌忙解释,“恩亲侯、国舅,下官等并无此意。只是寻根溯源,找到些许线索。”
    “线索,有什么线索?”李贞更为愤怒,“我早年得仁祖淳皇帝准许,迎娶陇西长公主为妻,我岂能不知陛下宗族族谱!”
    朱元璋是真心亲近他的二姐,大明开国的时候追封为孝亲公主,今年该封为陇西长公主。
    也就是今年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朱元璋大姐和大姐夫破败的棺椁。
    朱元璋碍于脸面,才追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封长王七一为驸马都尉,改葬盱眙县太平乡。
    朱元璋连堂兄弟都能追封为王,可见对于这个亲大姐、大姐夫有多恨了。
    宋濂和魏观等人现在都没办法开口了,因为李贞和马寻火力全开,看这趋势是谁敢再提起皇帝、皇后的家世等,这两个外戚就要动手了。
    这也没办法啊,皇帝同伴的亲戚就李贞一个,还是六十多岁的老头,谁敢和他在一些事情上争论呢。
    皇后这边同辈的也就是这么个弟弟,还小了十多岁,谁要是惹了他,皇后就要先着急。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是真的了解帝后的家世,想要找祖宗的话,他们要是不认可,谁来说都不行。
    朱标这时候就是稳坐钓鱼台了,不发表任何的意见,好像是什么主张都没有一般。
    等到宋濂和魏观等人落荒而逃,朱标才笑着开口,“这些事情还得是姑父和舅舅来才行,这些人就没安好心。”
    李贞余怒未消的说道,“殿下,这些人这么做也太过了,哪能随便认个祖宗!”
    “谁让咱们现在是帝王家,有些事情就得让几步。”朱标有些嘲讽一般的说道,“认个好祖宗,百官心悦诚服、百姓觉得天经地义。”
    怕李贞不懂,朱标解释说道,“这些人现在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立个显学。现在虽说都是儒家子弟,只是还有很多学派。”
    李贞大概理解了,“都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看好些学派也有学说。”
    “都是儒家不假,只是儒家的先贤太多。”朱标就笑着说道,“这些人都是程朱学派,生怕朝廷像两宋将这程朱定为伪学。”
    马寻也跟着讽刺说道,“这倒也是,朱熹要是成了皇家祖宗,谁敢再说这是伪学?”
    朱标这才开口说道,“这些人想要先说服我,再让我去说服爹。宋师虽然与我有授业之恩,只是他到底是读书人、到底是浙东人。”
    知道李贞和马寻对这些不太了解,朱标解释说道,“宋师看似理念包含着性理、治术和事功等内容,与先秦的孔孟之道更为接近,不过本质是以程朱为宗,兼取周敦颐等。”
    在李贞和马寻点头的时候,朱标继续说道,“这学说是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耐心的朱标进一步解释,“在前元时多有将儒教定为儒宗,这些士人主要集中于徽州、福建、江西、浙东等文风鼎盛鱼米富庶之地。这些人,都是程朱。”
    马寻一下子理解了,“全都是南方人,我记得朱熹也是南方人,是徽州府婺源人。”
    朱标抓住机会就夸奖马寻,“舅舅不愧是饱读诗书,朱夫子祖籍是婺源人,在福建尤溪出生,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
    李贞也一下子反应过来了,“这说了一圈,全都是朝堂上的这些文官所在的地方!”“这些人现在也急,中书省又回了淮西人手里。”朱标笑着说道,“这一个个的都以为曾传授我经义,就想让我出头。”
    朱标这就属于没被儒家学说教歪的储君,心里想着的是江山社稷。
    而有些被儒家学说教歪的,想的是恢复周礼、以儒家学说治天下,连宫殿的名字都要符合周礼。
    说的就是朱允炆,那就是被教歪的典型,与一帮理想主义的儒生不考虑实际情况开始治国。
    李贞就气鼓鼓的说道,“殿下,这些人要是再来找你,你就召臣。臣好好和这些人说道说道,他们怎么不给自己胡乱找个祖宗!”
    马寻忍不住吐槽说道,“说不定早就找好了祖宗,认了学派、有了传承渊源,他们就是正经的儒家子弟了。”
    虽然马寻的话有些愤世嫉俗、有点以偏概全,不过这也确实是一些士人的做法。
    朱标就笑着说道,“这些事情爹和我也不好多说,有些事情还是姑父和舅舅出面就好。”
    马寻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太子放心就是,这些事情也用不着恩亲侯出面。下回再有人以这些事情麻烦殿下,我来和他们聊一聊。”
    李贞则不太认可的说道,“这不行,这些事情得我来。陛下家世我更清楚,他们谁还敢和我来论这些!”
    朱标连忙开口说道,“姑父、舅舅,这些事情不管是您二位谁来都好说。”
    想给朱元璋找个祖宗,这事情朱标不认可,他不希望那些浙东人在这件事情上做什么,更不希望这些人夹杂着一些政治意图。
    而朱元璋对此更是反感了,他就是淮西布衣出身,这一点他也从不掩饰。
    李贞和马寻也都不愿意看到这些事情,那也是因为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和他们息息相关啊。真的要是认了什么祖宗,他们都跟着受影响。
    好不容易才将家世、家谱给续完整,这个时候再让那些读书人去引经据典、攀附延伸,自家族谱到时候都要跟着被修改很多。
    朱标笑盈盈的问道,“姑父、舅舅,您二位来文华殿有何事?”
    李贞拍了拍脑门,“差点给正事忘了,陛下令臣和国舅来寻殿下,商讨给诸位皇子册封亲王的事情。除了王爵封号之外,封王仪式也要殿下来定夺。”
    朱标就笑着抱怨,“姑父,您说这事情哪能是我来做。明明就是父皇该做的事情,他推到了我身上,我怎么去和弟弟们说,这事情难一碗水端平。”
    马寻忍不住看向朱标,一碗水端平?
    李贞则有些执拗的说道,“这些事情本就该是殿下来定夺,即使是陛下要来定下此事,也该问问殿下的意见才对。”
    朱标也明白这是正事,就说道,“姑父、舅舅,这一次封诸王,还得是您二位主礼。”
    李贞就问道,“殿下,这些事情该是以礼部来做吧?”
    “姑父德高望重,又是宗亲。”朱标亲热的说道,“现在弟弟们封王,自然也就是姑父和舅舅来主礼,这也是弟弟们的福分和体面。”
    李贞一想也有道理,就说道,“那老臣就不推却,只是国舅到底是皇次子殿下几人亲舅。主礼还是国舅,臣为辅就行。”
    马寻急忙说道,“这么说就让我为难了,我到底是外家。恩亲侯德高望重、宗族亲戚之长,我岂能越过恩亲侯。”
    朱标也说道,“姑父,我是这么想的。请封诸王是舅舅提的,册立诸王就由姑父来主礼。”
    看到李贞和马寻也不再反对,朱标就笑着说道,“那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明天让礼部官员去为您二位说一下册立亲王之礼。”
    马寻和李贞自然也没有意见,他们也都清楚有些事情,确实适合他们出面来做。
    这也是朱元璋、朱标非常开心的事情,李贞和马寻的身份,天生的就适合在一些特殊场合出面,没人能挑出来理。
    不管是出于朝廷礼节,还是民风民俗,这两个外戚就是首选。
    诸王册立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一点难度都没有。
    不管是李贞还是马寻,他们只需要负责主持一下就好,具体的操办自然是有礼部等衙门去做。
    至于宋濂等人可能也没有死心,提升文人士子的地位、提升浙东、南方文官的地位,也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