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98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忙完一些正事,马寻肯定要去趟马秀英那里。入宫后不管怎么样都得过去看看、说说话,要不然肯定会被埋怨。
    马秀英看到马寻非常开心,“一大早就听说你跑去上朝了,倒是真的长进了。”
    “外甥们要封王,我得重视。”马寻说完正事就吐槽,“姐夫最是不让人好过,看我来上朝,就忙着给我安排差事。”
    对于马寻的吐槽,马秀英选择听一下就好,她还是希望马寻多做些事情。真要是顺着马寻的话说下去,这小子又得偷懒了。
    看马秀英不上当,马寻就说道,“姐,老五真的封吴王啊?”
    “怎么?”马秀英笑了起来,“是觉得吴王太重,还是觉得封地不好?”
    吴王,这是朱元璋称帝前的王号。而吴王的封地,理论上来说得是浙江一带,基本上是杭州。
    历史上的明朝有三个吴王,第一个是称帝前的朱元璋。
    第二个是朱橚,只是随后改为周王。第三个是朱标的第三子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不过被朱棣废了。
    马寻只能说道,“老五封吴王就吴王,我就是担心以后标儿的子嗣有什么封号了。姐夫将好的封号全都给了外甥们,标儿以后怎么办?”
    马秀英不太在意的说道,“你姐夫现在才十个儿子,能占多少王号?再说了,他给儿子好的封号也没人挑理,还能专门留几个给孙子?”
    马秀英大概是小看了朱元璋的超长待机,以及超长的生育能力,十个只是开始,这绝不是朱元璋的极限。
    “先前去文华殿见着标儿了,他处理政事看着得心应手。”马寻就说道,“就是宋师几个心思太多,我看浙东人越来越急了。”
    马秀英不以为意的说道,“让他们急,听说你想让你丈人告老?”
    “我看他像是有病,岁数也不小了,得回老家颐养天年。”马寻回答说道,“姐,你觉得这事能做成吗?”
    马秀英继续问道,“你丈人想回去?”
    看到马寻点头,马秀英才说道,“要是到了年底,你丈人还是想回去,到那时再上奏章。他回去了也好,对他好、对你也好。”
    让刘伯温告老还乡,对朱元璋和马秀英来说肯定是一个损失,毕竟朱元璋是那种攥住蛤蟆捏出尿的性格。有本事、有能力,就一直为朝廷办事才好。
    不过刘伯温告老,确实对马寻比较有利,起码不用卷入浙东人的那个是非窝。
    得到马秀英的保证,马寻自然喜笑颜开。
    看到马寻笑的灿烂,马秀英也不好说些什么,她的这个弟弟太聪明了,总是能轻易从是非中脱身。不只是眼前的是非,还未出现的麻烦,也都想法子避免。
    主动上朝的马寻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了任务,也稍微的参与到了意想不到的政事当中。
    天不亮就跑来上朝,傍晚的时候才回到家里。对马寻来说这是新鲜的体验,但是对于其他的文武百官来说就是常态了。
    看到马寻回来,刘姝宁说道,“夫君明日可有安排?”
    马寻仔细想了想说道,“有事,也没事,可是有什么事情?”
    刘姝宁就说道,“父亲那边让人传话了,说是我们若是有闲暇,可以过去一趟。”
    “那就过去,我后天再去鸡鸣山。”马寻也果断的说道,“估计是我上朝了,这就有人跑去叨扰老丈人了。”
    刘姝宁则有些担心了,“可是夫君在朝堂之上说了些什么?”
    “政见不合,和人争辩了几句。”马寻笑着安抚说道,“谈不上什么党争之类的,无非就是那些人觉得我不向着他们罢了。”
    刘姝宁松了口气笑着开口,“那倒是不算什么,想来也是那些人觉得夫君该帮他们于朝堂之上造势。没能得逞,这就去叨扰父亲了。”
    马寻认真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不敢来烦我,就去找老丈人。老丈人就难喽,那些同僚的关系难以推却,又难说服我。”
    听到马寻这么说,刘姝宁也笑了起来,她的父亲现在就是左右为难。
    一边是马寻这里不是好说服的,另一边不只是考虑到同僚的情谊,也有自身政治理念的因素,这都是有冲突的。
    不过刘姝宁显然也不会担心太多,因为她的父亲和丈夫,在性格方面有些地方还是比较相似。
    作为大明的开国功臣之一,刘伯温虽然有政治主张、有自己的抱负,可是也会选择识时务,舍得放下权力急流勇退。
    既然老丈人相召,马寻就陪着刘姝宁回娘家了。
    刘姝宁去找她的嫂子、侄子了,马寻就和他的两个大舅哥喝喝茶、聊聊天。
    刘琏有些开玩笑的说道,“国舅爷公务繁忙,现在想要见一面也是有些难了。”“忙着在处理朝堂大事,这不是被人来告刁状了,准备聆听丈人教诲。”马寻就笑着说道,“大舅子,是宋师来了,还是魏祭酒说我的不是了?”
    刘琏也不隐瞒,“是宋师,昨日特意来小坐片刻,说你在太子殿下面前谈及一些事情,有些不太合常理。”
    马寻不动声色的问道,“哦?不合常理?”
    刘璟就笑着说道,“父亲含糊着回应了,让大哥讨教经义,宋师没法子继续聊下去。”
    老江湖就是老江湖,同样是浙东文官的代表,刘伯温现在的处境其实也比较尴尬,有些事情也不太好多说。
    在李善长、汪广洋、杨宪先后倒台,所有人都知道是淮西的胡惟庸暂时管着中书省,也都觉得浙东的刘伯温是最有可能进入中书省。
    可是他一向和皇帝不算亲近,再加上现在还有马寻这么个女婿,以至于一些浙东人都怀疑刘伯温现在的立场了。
    毕竟他看似没有对马寻有丝毫影响,甚至都不去规劝马寻,甚至偶尔可以看到马寻打压浙东人的情形。
    马寻对此也只是嘿嘿一笑,这些事情确实不太好说。
    刘璟则关心问道,“小弟,这一次将帅们都回来了,是不是还在商议出征明夏之事?”
    马寻连忙问道,“舅哥是不是想要随军?”
    刘璟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去年随军倒是长了不少见识,也知自小所看兵书虽有用,只是好些东西还缺实战才能融会贯通。”
    马寻立刻明白了,刘璟这是想要跟着去打仗,“舅哥,你真要是想要去打仗,军中现在没地可去?”
    刘璟也不隐瞒,“因你的关系,徐达大将军对我多有照料,沐英将军也照拂于我,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太可能去打明升吧?”
    马寻就责无旁贷了,说道,“那我回头去一趟大都督府,给舅哥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跟着一起出征。”
    这话马寻有底气,因为他是大都督府的右都督。刘璟虽然是关系户,可是也有一定的能力。
    这确实是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可是如果刘璟有能力,这也叫做举贤不避亲。
    刘璟就笑着说道,“这是最好不过了,以前读了些兵书战策,总以为可以将天下之兵。去了军中方知自己见识短浅,该多有历练才好。”
    刘琏只是喝着茶不说话,他和刘璟的兴趣爱好不同。一个喜欢读四书五经,一个喜欢读兵书战策。
    马寻就乐呵呵的说道,“舅哥,我也是想要去打仗。明夏是打不成了,要是过两年去打元主,到时候咱们一道。”
    刘琏摆出大舅哥的姿态,说道,“国舅有志为陛下分忧是好事,这也是你该做之事。只是你和姝宁还没动静,陛下和皇后殿下如何能安心!”
    刘璟也催促说道,“这是大事,得抓紧些才好,我和大哥还盼着有人来喊舅舅。”
    马寻如果想要去打仗没问题,很多人都愿意带着他一起去。
    只是大家也都看的清楚,马寻能不能跟着大军一起出发,先决条件是皇后答不答应。
    和刘琏、刘璟兄弟两个聊天还是比较轻松,因为刘琏看似是传统的儒家子弟,只不过他一点都不迂腐,不会只是之乎者也、谈经论道。
    而刘璟更别说了,本来就是喜欢兵法的,也和马寻一起出征过,关系也更为亲近一些。
    所以即使现在的刘伯温没有下朝,马寻在刘府也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不会觉得如坐针毡,反正有人在和他谈天说地。
    小老头回来了,咳嗽一声。
    马寻连忙起身,“小婿见过丈人。”
    刘伯温微微点头,有些抱怨,“国舅爷倒是忙,许久也不曾过来喝杯茶了。”
    我老婆都娶了,也没打算传承你的衣钵学识,大事小事不少的,哪能有事没事过来做客。
    不过马寻连忙说道,“这是小婿失礼了,以后肯定常登门拜访。”
    “你还是少来最好,你来的多了,宋师他们也常来。”刘伯温就温和说道,“他们进不了你国舅府,他们要来我家,我也不好拦。”
    自家女婿是什么样的人,刘伯温很清楚。
    这些看似不太礼貌的话不用放在心上,也没人会真正的在意。
    马寻就笑着开口,“这倒也是,我倒是真的不喜欢和宋师等人往来,他们的心思太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