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人各有志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99章 人各有志
    刘伯温落座,倒也直接,“你现在和浙东的人,看似关系都不太和睦了。”
    马寻倒是坦白的说道,“丈人,我自从去年入京以来,本就是和浙东人没有走动。也就是娶了姝宁,和您老人家才有往来。”
    想要将马寻定义为和浙东人关系亲近,他肯定是不认的。
    就算有浙东人说他早年在浙江出生,或者是流浪到了福建等等,这是事实不假,但是绝对不代表他就是浙东人。
    刘伯温也不反驳,马寻这么说确实有道理,从平时走动的人家之中也可以看的出来。
    马寻看似是和淮西人家走的近,可是本质上也就是跟那几个被皇帝信任的淮西人家往来。
    刘伯温开口问道,“听宋师的意思,恩亲侯与你最是不喜为陛下寻根?”
    “丈人,这话就不对了。”马寻无比严肃的说道,“不管是陛下家,还是我家,祖上都清晰着,用不着其他人帮我们寻根溯源。”
    刘琏忍不住说道,“国舅,朱夫子一代儒宗。”
    “大舅哥,儒宗也和陛下家世没关系。”马寻更加严肃的说道,“陛下家世出自儒宗,是对读书人好吧?”
    刘琏噎了一下,下意识的说道,“这么做有什么不好?陛下现在广收天下士子之心,士子心慕儒宗,这也是应有之义。”
    “那是孔圣、还是亚圣,或者是朱夫子?”马寻反问起来,“认个朱夫子为祖宗,天下士子就不会心里惦记着蒙古人了?”
    刘琏赶紧提醒说道,“国舅,这话可不能瞎说。”
    马寻有些戏谑的说道,“怎么就是瞎说了,现在不少大儒、读书人跟着元帝在草原披发左衽呢,在大明还有不少人想着他们的故主。”
    刘琏一下子也不说话了,主要就是因为马寻说的现象确实存在,甚至比较普遍。
    朝廷北伐的时候,不少读书人、大儒跟着元帝跑去了开平,然后又逃去了和林。
    就算是现在平定了北方,也有不少人偷偷摸摸的朝着和林跑。或者是虽然现在成了大明的人,但是心里认为自己是元人。
    马寻直接说道,“朝廷是不可能包税的,秀才也好、举人也罢,有了功名之后朝廷确实会给与优待,稍微免税、免徭役,只是我看这事情要管。”
    刘伯温立刻严肃说道,“国舅,你要是这么说了,不少士子怕是要心寒了。”
    元朝的待遇多好啊,管理极为松散、粗放,直接划定某个区域交上一定数额的税收就好,管事的地主、士人怎么征百姓的税,朝廷才不管呢。
    而且在元朝的时候,这些读书人也是免税的,待遇可以说给的相当高了。而明朝延续了一些优待的政策,但是相对来说不如元朝。
    这就让不少读书人心里不高兴了,换了一个朝代,新的统治者就应该给这些士子更好的待遇,要不然不是白改朝换代了么!
    马寻也继续说道,“如今大明初建、地多人少,土地兼并之事还不算厉害。只是我觉得用不了多久,兼并之风就要开始。”
    刘琏这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他读了不少书,有些道理心里也清楚。
    看起来他这位小舅子不只是不赞成给皇帝找个厉害的祖宗,不只是打算和浙东人保持距离。
    更重要的是想要压制一些读书人的地位,不赞成给读书人太大的权力。
    刘伯温就觉得这是没必要开口了,主要原因自然是马寻看起来也算是铁了心,基本上是很难劝动。
    即使自负有大才、即使是马寻的老丈人,刘伯温也没打算在这些事情上和马寻分辨出来一个对错。
    刘伯温、刘琏这些人有他们的政治主张,马寻则有他对时局、政策的一些看法。
    说到底还是有些立场上的区别,刘伯温、刘琏,他们代表的不只是浙东文官,这也是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
    而皇帝可以说是地主利益的最大代言人,可是皇帝显然也不会只考虑地主阶级的利益。
    到了马寻身上的话,他看似是在维护皇帝的利益,也是在维护勋贵外戚的利益,自然就不介意打压一下文官、地主的一些利益了。
    所以现在有些谈不拢,那也没什么可说的,所在的位置不一样、考虑的事情有些区别就正常了。
    刘伯温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这么想也没错,只是以后稍微温和些最好。你昨日训了礼部尚书,在文华殿又呵斥宋师,这也不太好。”
    刘琏和刘璟都错愕的看向马寻,这是他们所不敢想象的事情,这也是有些不符合他们对马寻的认知。
    在很多人眼里,马寻虽然身份尊贵,但是一直都是性子比较软,平时都是和颜悦色的,哪怕是对一些不太喜欢的人都不会甩脸色。
    可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宋濂、礼部尚书陶凯,这都被马寻训斥了,这可不算是小事情了。“丈人这么说就过了,最多是争辩几句。”马寻坚决否认,有些看似很威风的传闻对他没好处,“礼部尚书那边是他误了本职工作,宋师那边是政事。”
    似乎觉得这么说太严肃,马寻说道,“我就是性子急,说话时可能声音大了点。”
    刘琏、刘璟兄弟两个对视一眼,能让马寻着急的人可不多,让一个平时看似对谁都有礼貌的人说话声音大,那也不容易。
    不想在这些事情上纠缠的马寻问道,“丈人还有没有告老的心思?”
    刘伯温严肃起来了,“这事情你是跟陛下提起了,还是皇后那边知道了?”
    “闲聊的时候和皇后殿下提了几句,皇后殿下看着也不像反对的样子。”马寻就回答说道,“说是到了年底,丈人要是还想要告老,她去劝陛下。”
    刘伯温立刻喜笑颜开了,小老头脸上的皱纹都少了很多,“那这么说来是该准备准备了,用不着年底,今年算是能回老家过年了。”
    刘琏也喜笑颜开的说道,“父亲,那儿子先回老家安顿一下,父亲到时候就可直接回老家著书立传。”
    刘伯温笑着点头,“这么安排也好,那你过几天动身。”
    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当官,或者是希望自己的父亲当个大官等。
    刘伯温现在对于朝政没有太大的兴趣,想要脱身、想要著书立传传承自己的学识。
    而刘琏对于当官的兴趣也不大,虽然才华不小,可是一直想着的都是整理刘伯温的诗文、作品,对著书立传等也非常热衷。
    刘璟对此显得非常淡定,父亲告老还乡确实不算是坏事情,这个时候离开朝堂可以少很多的麻烦。
    毕竟很多人也都知道,接下来就是胡惟庸为了控制住中书省、为了立威,就要拿浙东人开刀了。
    虽然因为马寻的原因,胡惟庸或许会收敛一些,只是真的要是在政治斗争当中杀红了眼,说不定也就没什么好退让的。
    刘伯温要告老还乡,说是急流勇退不假,也算是被排挤出中枢,这要是放在一些人身上就是天都塌了。
    可是现在在刘家父子这边,告老还乡似乎是比升官更加值得庆祝,这也只能说是人各有志了。
    在刘家混了顿饭,马寻和刘姝宁就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舅舅,明天去打猎!”常茂站在门口,热情的邀请,“到时候我们好多人一块过去,肯定热闹。”
    马寻想都不想的直接拒绝,“我有正事,没时间和你们去打猎。”
    “你能有什么正事?”常茂不认可的说道,“舅舅,就一起去打猎好了,听说在山里找到了老虎的踪迹。”
    这应该就是华南虎了,不过马寻没打算劝这些人注意动物保护,现在的老虎不算到处都是,但是也不算什么稀罕东西。
    就算是在云贵那边,还有一些犀牛呢。
    “我迟早给你拎学校去!”马寻放着狠话说道,“到时候天天去给人端屎端尿,我得让你知道怎么样照料伤兵!”
    常茂立刻胆怯了,他觉得舅舅不是在开玩笑。鸡鸣山下有一所学堂,就是舅舅在培训的医官等。
    爱兵如子、照料伤员是没问题,可是常茂的志向是大杀四方、冲锋陷阵的猛将,可不是伺候人的医官。
    看到常茂狼狈而逃,马寻顿时神清气爽了,让你以为我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我做的那些事情,是你个毛头小子能够理解的影响深远的大事?
    看着马寻在逗常茂,刘姝宁也只是抿嘴一笑,她的丈夫从不缺少孩子气的一面。
    马寻也确实就是吓唬吓唬常茂,不管怎么说也不会真的让常茂去当医官。
    但是这不妨碍马寻一直都是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回京都这么长时间了,也是时候去看看那些医官的培训和成长了。
    这不只是单纯的医官培训,或者是尝试着建立不同现有体系的医生培养体制。
    这里面也有马寻夹带了不少私货,在尝试着建立的一系列‘现代科学’的雏形,这些可都是他眼里不折不扣的大事,比起在朝堂的争斗有意义多了。
    吃力不讨好也没关系,反正马寻早就封无可封了,他也不需要功劳升官发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