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我在建学校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100章 我在建学校
    当看到马寻这个国舅的时候,陈之栋已经有些热泪盈眶的感觉了。
    他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擅长外科的太医,也不知怎么就入了国舅的法眼,给要了过来办事。
    培训医官也就培训医官吧,这也没什么,本来就是太医院的工作之一。可是现在看看国舅培养医官的方式,那就特殊了。
    清创、消毒、缝合,这是基本的要求,以前的医官也会一点,但是没有马寻要求的细致。
    针灸、汤药、热敷等等,这以前也有,马寻要求的是太医院的人集思广益,包括延请名医整理医书。
    马寻这边也弄出来了一些急救措施,比如说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这都让不少人觉得‘大开眼界’。
    这就不是简单的医官培训了,这里面也包含着很多的基础医学知识了。
    陈之栋等人想些什么不知道,但是马寻觉得护理学发展的好,那么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也可以取得进步和发展。
    看着眼前的十几间房舍,马寻非常开心,“小半年没见着了,这边看着好像个样子。”
    陈之栋有心吐槽,他听闻国舅对国子学不用心,基本上是不闻不问的。
    可是鸡鸣山下的医官学校,那是国舅非要建的,结果这也是许久没有露面了,也就是初建的时候有事没事来看看、制定了教学内容。
    陈之栋连忙说道,“国舅随驾北上的时候,户部、工部调拨了不少工匠和物资,皇后殿下和太子殿下也都派人来看过。”
    确实没人敢偷懒,即使马寻不常过来,但是这就是他的‘政绩’,马秀英和朱标时常会让人过来看看。
    即使不太懂一些专业的事情,可是有没有人偷懒、物资调配及不及时,这些事情他们能明白。
    马寻笑着开口说道,“还是皇后殿下和太子殿下想的周到、宅心仁厚,皇后时常教导我医者仁心、当救人治病,我看这就能为校训。”
    陈之栋也立刻讨好说道,“皇后殿下宽仁、慈爱,天下臣民皆知。”
    “我是奉皇后殿下旨意编纂医书,是太子殿下怜惜伤兵困苦,这才建的学校。”马寻就开口说道,“回头你去上奏,以医官名义递奏章去中书省。”
    陈之栋有些尴尬的说道,“国舅爷,下官只是正八品的御医,奏章难以递到中书省。”
    太医院的院使才是正五品,那就别说御医了。而太医院管着药库的大使等,那都是不入流的,只能算‘吏’。
    马寻有些不高兴的说道,“我得想办法给你加官,国子学那边祭酒是正四品、五经博士这些都是正八品,九品官一大堆,凭什么我的学校就没个品级?”
    听到马寻的话,陈之栋猛然一喜,谁还不想升官发财呢,哪怕是御医也是想要升官的。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人之常情。
    可是在小小的激动之后,陈之栋也觉得有些不现实,御医这些本来就官职不高。
    而这些医官等本身也没什么职级,在这里的学员或者教课的郎中等,自然也就没什么品级了,大家早就接受了。
    陈之栋等人是觉得升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马寻觉得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
    他的学校可不会只是单纯的培养一些医官等,这衍生一下就是很多的自然学科呢,这就是和国子学办学理念不同的‘大学’。
    凭什么国子学的祭酒就是正四品,我的大学就只能是正九品的御医兼职一下,这太说不过去了!
    “我看你调去大都督府好了,你现在做事我也满意。”马寻就开口说道,“在太医院,你最多也就是个正五品、正六品的院使或院判。”
    陈之栋喜笑颜开的说道,“下官官职卑微,谨遵朝廷、上官差遣。”
    从一个正经的医生调到大都督府,这也没什么可冲突的,军队之中本来就有医官,只是没有品级罢了。
    但是在军中那些医官、医士也是有考核要求,也是要看看病救人的条件来赏功罚过。
    最主要的是明初的文官、武将界限没有那么清晰,文官想要跳到武官的行列当中有些难,但是武将管着文官就是司空见惯了。
    有国舅的提携,陈之栋这个正九品的御医到了大都督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升官了。
    不要说马寻的身份了,就是大都督府的那些都督、都督佥事等送个名册去兵部,兵部尚书也只能乖乖签了,吏部的人也不敢对大都督府的官员升迁等阻拦。
    吏部、兵部,现在只能是配合着大都督府办事,大都督府的独立性非常强。中书省和六部加在一起,都不够大都督府打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有马寻这么个炙手可热的显贵愿意提携,陈之栋心里别提多开心了。此前的兢兢业业、谨小慎微,这都是值得的,现在收获了成果。
    马寻仔细的在检查着学校的培训,问道,“按照常规的培训,这些医官、医士多久要随军?”
    陈之栋就立刻回答说道,“国舅爷,按照常规的来算,医官培训的时间长一些,医士稍微历练一下就能随军。”
    医官,基本上算是半个医生了。但是医士的话,会些简单的急救和止血基本就够了。
    不过陈之栋继续说道,“只是以国舅爷的安排,我想这些人至少还要再学半年,才能学的精。”
    马寻仔细想了想说道,“安排一下人,找三十学的好的。这三十人重点关注一下瘴气等防治,这些事情得抓紧。”
    陈之栋心里也明白,现在学校里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从军中找来的,所以很多的情况是非常了解,朝廷对四川的明夏用兵是成为定局的事情。
    既然是要对四川的明夏用兵,那么云贵的段氏和元朝梁王,大概率也是朝廷要用兵的对象。
    既然是这样的一些情况,所以也需要针对性的安排,这也是马寻等人需要做的事情。
    不只是蜀道难,瘴气等东西虽然可能没有汉唐时令人闻风丧胆,可是对于云贵川等地,多少前期的医疗储备也是有必要。
    既然是培训医官,那肯定是要做些正事,要让皇帝、皇后觉得这些钱的值。
    看在马寻的面子上,大都督府的那些人现在对他鼎力支持,但是如果一直都是赔钱买卖,大家心里肯定也是要嘀咕的。
    看到马寻的学校培训出来的医官可以治疗伤兵、预防瘴气、中暑等,那大都督府的人肯定就高兴了,以后的支持力度就会更大。
    到时候就算马寻想要做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事情,文官集团的人都见不到马寻,大都督府的骄兵悍将们先出头了。
    马寻还是非常开心的,虽然学校现在只是初建,现在也只是在进行最为基础的一些医疗培训等,但是好歹是有些效果了。
    慢慢来,时机成熟了就继续去发展,还有很多的学科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可以顺势立项。
    心满意足的马寻回到了家里,准备再整理一下自然学科的项目,要仔细的研究一下现在的生产力等等。
    刘姝宁端来茶,说道,“夫君,大姐夫让人送来了名册。”
    “大姐夫也真是,做事这么急。”马寻接过名册说道,“陛下一安排事情,大姐夫就立刻办好。这些事情都不用急,偏偏就他等不得。”
    对马寻的吐槽,刘姝宁一时间无言以对。
    马寻仔细的看着名册,就是皇帝的十个儿子封王的王爵,以及这些皇子们的生母等记录。既然封王了,这些亲王以后就藩也要安排随行官员。
    到时候大概率会从这些亲王的母族选几个人出来充任亲王府的官职,这就不是小事了。
    “半个月后?”马寻忽然看了看时间,错愕不已的说道,“那这么说起来的话得抓紧了,我不得天天去宫里盯着?”
    刘姝宁立刻劝道,“夫君,这是大事。朝廷第一次封王,可不能马虎了。”
    李贞年龄大,朱标不适合出面,朱元璋和马秀英明显就是不愿意亲自安排一些事情。
    这一下好了,封王的仪式等,马寻就不得不出面了,要去忙前忙后了。
    马寻痛心疾首的说道,“我本来准备好好安排一下学校那边的事情,那些事情耽误不得。现在封王的事情也耽误不了,他们就是见不得我闲着!”
    这基本上算得上是赶鸭子上架,是推着马寻去做些事情了。
    甚至再多心的想一想,这段时间马寻就少不了要和文官多往来了,陶凯这样的礼部尚书就会因为公事和马寻的往来多起来了。
    头疼归头疼,可是马寻也明白这些是正事,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必须要将这些事情给办好才行。
    不管是马寻想要去做的事情,或者是帝后希望他做的事情,那也都是要好好的去办好。
    主动、被动,那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这些也都是马寻现在必须要做的事。
    这一天天的也都闲不下来,遇到了一个肝帝,碰巧自己还有些小小的理想,那就勤快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