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到底是谁太偏心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第101章 到底是谁太偏心
马寻再次上朝了,开头就先奏事,“启奏陛下,臣奉皇后殿下懿旨、太子殿下教谕,与鸡鸣山下设立学堂,教授医官、医士救治伤兵等,业已成事。”
朱元璋笑着开口,“好,我大明将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期间也多有死伤。死者抚恤,伤者救治,这是应有之义,还是皇后和太子仁善。”
满朝文武都是聪明人,也都一起在称颂皇后仁慈、太子仁德。
这才是皆大欢喜,称颂皇后、拥护太子,这是文武百官们都愿意做的事情,这也符合大家的利益。
在夸赞完皇后和太子之后,马寻果断说道,“陛下,臣以为医官培训虽由太医院负责,只是太医官官吏大多不知战场形势,难以有效培训医官。”
马寻的话让不少人皱眉,太医院的那些人有医术,很多人都擅长外科。他们培训一批医官、医士,基本上是够用了。
毕竟在这些人眼里,医官也好、医士也罢,只是起一个在战场上救治伤员的工作,用不着多么的医术精湛。
马寻继续说道,“陛下,臣请调几名太医、征募民间郎中入学院,授以官职,专职培养医官。”
常遇春立刻蹦出来说道,“陛下,臣附议。”
徐达也非常果断的说道,“陛下,臣附议。”
邓愈、李文忠等人也不甘落后,除了支持马寻之外,也是因为他们都是领兵的大将,知道战场凶险,也知道伤兵的处境多么艰难。
朱元璋稍微想了想说道,“这事情倒也不难,伤兵医治本就是大事。如果经你手能多救治伤兵,那也是社稷之福。”
文官那边没什么意见,主要就是太医院的品级普遍较低,马寻这个国舅爷要几个太医,或者是在民间招募一些郎中,那也损害不到文官集团的利益。
最主要的是大势所趋啊,谁敢说救伤兵不值得,武将那边会不会将人活活给撕了不说,传出去了大明将士乃至普通百姓都要唾骂。
事情办的比想象中还要顺利,马寻自然是非常开心的。
这么一来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陈之栋调去大都督府了,即使是从民间招募医生等,也可以先授官职等。
他自然也担心一些敝帚自珍,或者是稍微的留一手,但是给与官职了,有些东西就是需要吐出来才行,以后系统性、规模性的培养医生等,这也可以考虑。
太医院是不可能搬空的,但是大明多出来一个医疗体系不会是坏事。
现在是为军中服务,只是慢慢的也可以将一些医术等在民间推广,或者是发展起来。
心情愉快的马寻下朝后找到一个守殿门的小太监,“你去看看太子殿下在做什么,要是殿下有空的话,请他去柔仪宫。”
小太监也没有二话,立刻就去请太子了。
虽然马寻的做法是有些不对,应该是他去求见太子才对,可是这不是要去皇后殿下那边么。
马秀英看到马寻还是非常开心的,“这几天是真的长进了,现在都不用人说你了,都知道为你姐夫分忧。”
“姐,我今天可是因为标儿的原因才上朝。”马寻就立刻说道,“我想着医官的那些事情,我都推给标儿,本来我不在京城的这些天,也是他派人盯着学校。”
马秀英点头说道,“这也可以,你那个学校的太医、官员,一应药草物资,也都是标儿派人去办好的。”
所以将功劳给朱标是没有任何问题,他确实解决了最大的一些难题,不管是人员还是物资等,都是他去安排人给办好了。
而现在的朱标威望够高等等,这不是开国才三年么,朱标的威望更高、名声更好,大家都乐意看到。
名声和威望也是需要不断的积累,毕竟现在的朱标名义上还没有理政,甚至观政都谈不上,只是私下里朱元璋和马秀英在教他批阅奏章、处理国政。
“姐,过些天老二几个就要封王了。”马寻也提起另一个正事,也是他担心的事情,“我觉得姐夫的一些安排,是不是稍微过了点?”
马秀英就认真起来,也有些不太理解,“哪里过了?是看出来哪些地方不对了?”
马寻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说道,“姐夫爱惜子嗣,这肯定是好事。但是有些东西给的太重,我觉得倒不是什么好事。”
马秀英更加认真了,“说说,哪里给的重了?”
马寻直接说道,“亲王册立,一应陈设、冕服等,都和东宫一样,这有些不太好吧?”
马秀英仔细想了想后劝道,“小弟,老二几个也都是你外甥。虽然都知道你偏心老大,也不好做的这么过吧?老二几个听着了,不怕他们难受?”马寻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回应,他确实是对朱标比较偏心,因为那是皇太子啊。
可是他更加想不到的是有一天会被朱元璋或者马秀英指责偏心,大明朝对于皇子、皇女最偏心的就是帝后了,而且还是毫不掩饰的。
怎么到了我这里,好似是你们都是一碗水端平,就是我这个当舅舅的除了喜欢大外甥之外,对其他的几个外甥都不好了?
马寻整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除了这册立亲王之外,平时的亲王待遇是不是也重了些?”
马秀英问道,“这有什么不妥?”
“一众亲王和太子的冕服一样,分不出什么倒也算了。亲王正旦送贺表,百官行十二拜礼,假如朝廷使臣去藩王封地,不论文武百官出使或者经过,都要先拜见藩王,并行四拜礼。”
马秀英仔细听着,说道,“你姐夫的意思是公侯、大将军也经过藩王封地都要去拜王,你这个国舅不想去拜见?”
“姐,我是马家人。”马寻立刻申辩,“标儿升殿,我肯定比谁都跪的规矩、恭敬。只是假如老二几个就藩了,他们在王府、封地的做派,那就和皇帝一个样了。”
不怪马寻这么担心,而是现在礼制不完善,所以藩王的做派比起太子大,或者是和皇帝一样,这都是明初常见的。
甚至藩王的陵寝等可以修明楼等,那就是帝陵的待遇了,这也是历史上明朝出现过的事情。
听到马寻这么说,马秀英也为难,“你说的这些有理,只是你姐夫的性子你也知道。其他的不说,对待子嗣太看重了。”
这确实是朱元璋的性格,基本上就是不讲道理的护犊子,舍不得自己的子女吃一点苦、受半点委屈。
马寻就说道,“所以我在朝堂上不敢说,说了肯定挨骂。这不就是先和姐说说,一会儿标儿来了,他要是觉得也不合适,你们去劝姐夫。”
有些事情发现了端倪,可以稍微提醒一下马秀英和朱标。马寻自认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没有那么重的分量,到时候可以美美的隐身。
马秀英和朱标都劝不动朱元璋,那其他人更加不用想了。
在马寻和马秀英在聊着这些事情的时候,朱标来到了柔仪宫,“舅舅,外甥来聆听教诲了。”
马寻连忙说道,“太子,您要是这么说,臣就只能先请罪了。”
“又没外人在,外甥自然是要多听舅舅教诲。”朱标笑着说道,“肯定也是有大事,要不然舅舅也不会将外甥叫来。”
马秀英就埋怨说道,“你舅舅是觉得你爹对老二几个太好了,想要咱娘俩去劝你爹削减你弟弟们的待遇。”
朱标就立刻说道,“舅舅,老二几个可是您亲外甥。虽说我是太子,也一向得舅舅偏爱,只是舅舅也不该对老二几个太过苛刻吧?”
这朱家的人还真是看不出来自己的问题,没想到朱标这也是下意识的觉得马寻偏心太厉害。
无语的马寻只能说道,“殿下,皇次子几个可是常去我府邸,我也常和他们说笑、玩闹。要论亲近,我和皇次子殿下几个关系好。”
不要说朱标了,马秀英都愣了一下,也都觉得马寻说的有道理。
马寻偏心朱标是比较明显,可是和朱樉几个亲近也是真的,朱樉几个也时常跑去找马寻,不是请教学问等等,就是走亲戚、串门。
或者是打着去找舅舅的旗号去玩闹,而马寻一般情况下也都是帮他们兜底、打掩护。
要说马寻偏心,这确实是事实,只是也没有特别夸张,不是只顾着朱标而已,对朱樉几个也颇为爱护。
朱标就纠正话题问道,“舅舅,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舅舅觉得需要去规劝父皇了?”
马秀英就帮忙开始解释起来,本来也不觉得有些安排不合理。可是被人提出来了,再仔细想想,好像也后知后觉的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了。
朱元璋给亲王们的各种待遇确实优厚的厉害,甚至是有那么点夸张了,几乎是和太子没有明面上的区别了。
而这类做法,和朱元璋一直坚定不移的彰显朱标的独特性,也是稍微有些背道而驰了。
朱标原本脸上和煦的笑容也慢慢的收敛,他是太子、对弟弟们也非常放心,可是给弟弟们的一些待遇,好像确实有些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