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稻谷飘香正当时
作品:《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12章 稻谷飘香正当时
终南山下秋风起,稻谷飘香正当时。
一早,李逸便收拾东西,回御宿川乡下,稻子熟了,该收获了。
只留下阿福夫妇平康坊宅看门,其余人都跟着回乡下。
就算对贵族们来说,每年收割时,也都是个大日子,主家得亲自参与,尤其是头一天开镰的时候。
滈河两岸,万亩水稻已经金黄一片,稻穗沉甸甸的,让人看着就高兴。
田间地头的稻草人也在守护着稻田,不让鸟雀偷粮。
“今年是个丰年哩,”刘黑子骑着马,一路上很兴奋,他也是个种地的好把式,以前都是给人种地,而今年他已经分了地,等这茬秋收过后,那三十亩地就正式移交给他了。
他已经划算好,收了地就赶紧翻土,种上一茬小麦。
这个时节还不晚,今年雨水也还不错,神禾塬上的地墒情合适,只是晚播要多加点种子,到时在阿郎家买点粪肥,产量仍有保证。
李逸看着滈河两岸的稻田,真的闻到了稻香。
“神禾塬上的谷子、大豆也熟了。”
民以食为天,
看着地里丰收,所有人心情都很好,
路过韦曲,
李逸特意还带着众人去赶集买菜,
韦曲是日日集,每天都有集,与长安两市午后开市不同,这里的集市很早,附近乡民都是天不亮就来了,带着自己的农产品或是手工口来出售,换回所需,一般到了中午就散了。
比王曲的集要大,也更热闹。
特别是在杜曲王曲不当集的时候,这里人更多。
一行人边逛边买,明天开始收稻子,要买些镰刀等,肉菜得明早再买,没有冰箱不好保存,放井里过夜也没那么新鲜。
今天买上几只活的鸭子,买点鸡蛋这些,
集市上啥都有卖的,
有人在卖鸡蛋,也有人抱着公鸡卖的,还有人在卖小鸡崽、小鸭崽、小猫小狗小鹅苗的。
“要买些鸡崽鸭苗鹅苗么?”姬氏问。
“现在养这些小鸡崽鸭苗合适么,马上天冷了?”
“现在秋收季节,可以呢,”
百姓孵化鸡崽,一般都是春秋节,避开夏冬,这时气温好孵化,孵化出来的小崽也易成活,等冬天时,已经挺大了。
“好,那抓点。”李逸觉得乡下就得养点鸡鸭鹅猫狗猪牛这些,一来有这条件养,二来自己吃也方便嘛,就算卖,也是能加收入。
李逸把买小鸡小鸭小鹅这任务,交给阿贵阿威他们的老婆,自己去找小狗崽。
一直说要买狗看家护院,却一直没来的及买。
黑子说养狗就得从狗崽开始养,大狗养不熟。
韦集上还真有不少人卖狗崽的,李逸对狗的品种不太了解,刘黑子倒是很熟,一眼就能认出来,说这个是细犬,那个是松狮,最多的是柴狗,
“想不到这居然还能看到辽东来的哈巴狗,还有羌地的獒犬,”
“哈巴狗?”这名字李逸后世也常听到啊,但大多成了个形容词。
“嗯,在辽东也被称为笨狗,在河北那边也挺多,这狗啊头大而圆,鼻子短宽,眼睛圆凸,身体结实,四肢粗肚,被毛光滑,最是耐寒,可惜这窝哈巴狗儿不纯,看着好像跟土狗混过,”刘黑子摇摇头。
李存孝几个赤排羌,却围着一窝小獒犬,
“这是羌人那边的獒,性情凶猛,好斗,但对主人很忠心,羌人喜欢养,在中原因此也称这狗为羌狗。
这种狗太凶了,不适合家里养。”
可李存孝四个赤排羌却不舍得挪窝,看到这窝羌狗子,他们似乎看到了家乡老友,
李存孝还给李逸边说带比划,意思就是想买。
存礼在旁边翻译,“他们说这狗是最忠诚的朋友,养大后也非常凶猛,能够看家护院保护主人,打猎也很不错,两只獒就能联合攻击一头老虎,可以轻易的猎杀野牦牛,他们想一人养一只,他们以前都养过獒,会调教,能够把它们训练成一只好护卫。”
“这獒纯吗?”李逸问,李逸看这窝小狗毛色不一,七只小狗,三只黑色的,却又有四只是灰色的,那四只眼睛还是蓝的。
“纯的,”李存孝拎着狗崽肯定的道,他还指着那四只灰的,说这四只更好。
可李逸听那卖狗的人说,这窝狗崽的父母都是黑色的。
李存孝比划一番,存礼翻译说这四只灰色的是极品,返祖的,这种极少见,但这种狗更好。
“既然你们喜欢,那就一人买一只。”
“存礼,要不你也养一只,你们这五人一组的,要养一起养。”李逸笑道。
存礼听说这种羌狗,长大后能有一百多斤重,连老虎都敢攻击,有些害怕。但最后四个跟他混熟的赤排羌拍着他肩膀,让他也一定要养,甚至还要刘黑子也养一条。
于是乎,七条狗买了六条,还剩下一只。
“阿郎,要不这只也买了,你也养一只。”
李逸看着仅剩下一只的纯黑小狗崽,
“好吧,这只也一起买了。”
刘黑子其实更想买细犬或松狮,细长身子的细犬,可是打猎的好帮手,尤擅追击。而蓝舌头的松狮,也俗称狮子狗,这种土本松狮,天生长毛,汉朝时就是皇帝的猎犬了,也称熊狮犬,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多凶悍,跟后来李逸见到的那种松狮完全不同,那是国外杂交品种了。
按刘黑子说的,细犬、松狮,是现在长安贵族们养的最多的两种狗,既能护卫,更是好猎犬,不过今天集市上的松狮细犬都不够纯,
混的太杂,不好。
集市上最多的是土狗,寻常百姓家养的看家护院的,黑的黄的红的都有,李逸对这种被称为土狗的小狗很喜欢,北方唐人也称为柴狗,南方人称为草狗。
此时小崽子时更可爱,毛茸茸的。
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爷爷家养的大黄,这种狗子性格温驯十分忠诚,看家护院是好手,
“挑一只黄狗,”
“没碰到狼青,那种狗其实也挺不错的,母狗跟狼交配下的崽,称为狼犬,外形像狼,比柴狗凶狠,”李逸好奇,“还真有狼跟犬配的种,能养的熟吗?”
“不好养,但养好了就非常值钱了。可惜今天没碰到,这种还是比较少见的,估计得到终南山脚下的村子里去寻才能碰到。”
李逸对养狼犬啥的也没兴趣,甚至对那几只獒也没啥兴趣,他喜欢土狗。
刚买来的土狗小黄,李逸特意给它取了个名字:“你以后就叫旺财,跟咱家招财要好处相处。”
旺财是只小公狗,
另一只小黑獒,李逸也取了个名字,“你就叫来福吧。”
一下子买了七只獒,一只土狗,
转身,那边姬氏她们也挑好了鸡崽鸭鹅崽,买了三十只鸡崽,三十只小鸭子,还买了十只小鹅。
几个妇人倒是经验丰富,挑了很多母的,公的少。
“养鸡要跟鹅一起养,鹅不仅能看家护院,而且有鹅不怕黄鼠狼。”阿贵家的女人道。
李逸想的则是自家多养点鸡鸭,以后就能经常吃到土鸡蛋了,还能做咸鸭蛋,还能方便吃上土鸡土鸭,
不过这一批苗,最后也不知道能活多少。
李逸还特意去看了下集市上的腐竹豆泡,韦家杜家都在集上有个铺面,前面店铺后面作坊,
之前韦家查封掉的那个作坊又开起来了,仍是韦家的,看来是交了罚金解封了。
两家卖的腐竹豆泡,跟李逸家作坊的没啥区别,价格都是百钱左右,也看不出销量来,这玩意一般百姓也吃不起,豆腐卖肉价,谁舍得。
也就是跟澡豆一样,专供贵族大户们的。
看两家店的员工,应当销量挺不错,反正人很多忙碌的很。
李逸心态还好,面对韦杜这样的顶级门阀的攻击,他起码也还拿到了一百两黄金的方子钱,没被他们吃干抹净已经不错了。
韦家当初五两黄金就从李逸这挖走了人,拿到了方子,可最后自己作坊被查封,两个管事被下狱,他们也一样得捏着鼻子给李逸送来五十两黄金,
那次送钱之后,韦家倒好像没有后续动作了,可能暂时记下了。
但这件事,韦家肯定觉得比李逸更憋屈,前后搭进去何止百万钱,更丢了脸面,但有秦王在,他们现在又不敢明乱来,估计憋屈的吐血。
杜家那位老夫人,最近也没再来烦过他。
但李逸清楚,这些顶级门阀不是那种肯吃亏的主,现在不发作,但早晚还会秋后算账的。
但他李逸也一样不是那种愿意吃亏的人。
当初别人也劝他不要收韦家的五十两黄金,更反对他又主动卖方子给杜家,可李逸还是干了,
他可不会被人往左脸吐了口口水,再把右脸扭过去让人吐。
一行人回到无极草堂,
草堂顿时热闹了起来,
罗二罗三等都马上过来,
“看天色,最近几天可能都是好天气,收稻子的好日子呢,收了就能赶紧趁天晴晒上几天入仓,你不回来我还说去长安跟你说嘞。”罗三道。
“明天就开始收割,”
李逸三十亩稻子,倒费不了多少功夫。
不过学田还有二百八十亩地呢,其中稻田有一百二十亩,塬上还有一百亩谷子和六十亩大豆也要收。
“要抢天时,万一误了这好晴天,等一下雨,烂在田里,或是收回来发芽可就要命了,”罗三种地是好把式,他建议临时雇些人来收割打谷,先入仓为安。
李逸原本想着等村民们收割完,再请大家来收学田的,也算是给村民们提供个工作赚点外快。
现在听罗三一说,也觉得有道理,这天气也不是能一直晴好,要是遇到连阴雨,那损失可就大了。
趁着天时,先颗粒归仓要紧。
“那三叔你觉得是就在咱乡里请一些本地乡亲来帮工,还是说直接到三桥、灞桥那边去喊些青壮灾民来?”
“农忙时节,各家各户现在都均田分地了,都要忙着收割打稻子,也要抢时间呢,
不过用不着去三桥灞桥那边找灾民嘞,这前些天,看着稻子熟了,已经陆续有许多灾民闻着稻香就过来嘞,如今就在滈河岸边扎着草棚,等着活干嘞,
吆喝一嗓子,要多少人就有多少,”
三叔经验丰富,“咱就按亩算,往年收割农忙时,也会有人来割稻子,不管他几人一伙,就按收一亩地给多少粮食就是嘞。”
“以前来收麦稻的麦客,好手一天能割一亩二分地呢。今年这么多人来等活干,包两顿干饭,一亩再给二升稻子都有人抢嘞。”
李逸觉得收稻谷这活可是非常辛苦的,割一亩稻才二升稻子太少了,说实话一人一天割一亩,那都得是非常熟练的年轻人才行。
不能因为现在讨活的人多,就刻意压榨。
都是穷苦人,受战乱天灾等影响,背井离乡逃难在外,都不容易。
“这样,收一亩地给三升小米,包两餐饭,都是下苦力的活,给大家吃好点,明天早上去买些肉,焖猪头肉,猪蹄炖黄豆,得让大家吃饱才有力气干活。”
“还有一个,既然很多灾民来讨活,我们也不要挑挑拣拣只要青壮了,人家一家老少的,也可以一起来。”
罗二在一旁道:“村长,虽说按亩计数,可还要包两餐,又要有荤素,这要是一家老少一起干,小的老的干不了多少活,却不少吃,不划算嘞。”
李逸笑笑,“他们也非常不容易,都上门来讨生活了,我能帮点就帮点,”
“村长,还有个事情,这秋收了,学堂说放半个月假,那我们作坊怎么办?”罗二问,虽说现在作坊没以前那么赚钱了,但也还是一直赚钱的,生意也还不错,这要是停工,每天也损失不小。
李逸想了想,“我看要不这样,作坊呢不停工,咱作坊里的人继续做事,作坊出钱,雇人顶替她们回家收稻子谷子,二叔觉得怎么样?”
雇一个青壮男人,顶替作坊或桥头摊子的妇人回家收稻子谷子,这个工钱,甚至作坊来出。
“这多不好,工坊不是出了两份钱,又出女工们的工钱,还得给她们出钱雇工。”罗二赶紧道。
“作坊停工,我们也有损失,雇人替他们秋收,就当是大家在作坊辛苦做事的一个福利吧。”
“这福利也太好了,”罗二感叹着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