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亩产千斤以上
作品:《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13章 亩产千斤以上
风吹稻浪。
滈河两岸稻田一片金黄,如同铺了一地金色地毯。
阳光明媚,是大家都期盼的好天气,家家户户开始下田收割,李逸的无极学堂也正式放半月农忙假。
清晨,天微微亮,露水还没干,大家都开始下地干活。
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挥动禾镰,将一行行的稻禾割倒。
李逸也是早早就起床,
姬氏一早给他准备了一套下地的衣服,窄袖短衫、束口裤,头上包个帕子,脚上一双草鞋,
今天李家除了作坊的工人继续开工,
其余的全都下地,
连姬氏和玉漱两娇滴滴美婢,也是换上了粗布衣裙。
“阿郎,人都到齐了。”
刘黑子早就在门口等着,他昨天就帮李逸在滈河滩上寻好了收稻的灾民,虽李逸说不用特意挑选青壮,可他还是本着为东家负责的态度,
尽量挑了些青壮的,
李逸家三十亩稻田,学田一百二十亩,罗三家还有二十亩,这次李逸一起收割了,
草堂院前的大皂角树下,蹲着一地的人,破衣烂衫面黄饥瘦,是刘黑子昨替李逸寻好的人。
他昨个挑了十几家灾民,
可这会黑秧秧一片,根本不止十几家。
“昨天我说好的人到这边来,没说的不用过来,”刘黑子一下就明白有人也想要来讨活,没挑上的也来了。
那些昨天被挑上的,这会立马就往刘黑子那边去,生怕晚上被人把定好的活抢了。
实在是这位李县男家管事开的条件太好,管两顿饭,还说会有荤腥,每亩还给三升小米工钱,甚至老人小孩子带着一起干活,也照样管一样的饭。
这简直是大善人啊,
那些没被选上自己来的急了,纷纷上来围着刘黑子,希望能够给个机会,甚至愿意少点工钱,也有人说自己家孩子老人,帮着干活,但不吃东家饭。
看着他们那哀求渴望的样子,
李逸是觉得挺难受的,生在红旗下的他那一代人,虽说长大后卷的厉害压力大,但起码衣食不愁。
“黑子,把他们也算上吧,”
李逸也有一百七十亩稻田要收,何况收完稻子还有夏收后种的粟谷也要收,还有大豆,也有二百来亩。
“开工之前呢,先喝点粥垫垫肚子,干活也有劲。”
李逸昨晚就吩咐好了,早就煮了小米粥。
存孝存悌存忠存义他们一人挑了两桶粥来,就在大皂角树下吃。
特意吩咐粥煮的很稠,还有猪肝汤,
虽然一副猪肝煮了几大桶汤,但汤里也还放了盐,也有些油星子,对于这些很久没吃饱过的灾民来说,这些太丰盛了。
一个个吃了几碗粥又喝了几碗汤,肚子倒是肚了,格外的满足。
“走了,下地。”刘黑子吆喝一声,
晨风轻佛,草地上还有露珠,
灾民们看着那一望无际的金色稻谷,充满着羡慕,
来到田里,
李逸还先弄了个祭田的小仪式,
把装有米饭、猪头、鸡、鲤鱼几样供品的篮子,在田头进贡,再洒上几圈酒,插上几支香,
这其实祭的是稷神,传说中的五谷神,稷为五谷之一,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祭好稷神,
李逸接过刘黑子递来的镰刀,开始第一个收割。
稻芒很尖锐,稻叶上还有锯齿,扫在脸上,就割开一条小口子,出汗后就会很刺痒。
清晨稻禾上还全是露水,
李逸弯腰割了几把,都觉得好辛苦。
刘黑子割第二排,他干活也是把好手,镰刀刷刷刷的就没停过,一排排的稻禾倒下,没几下他就超过了李逸。
罗三也下地了,他年轻的时候,还出去干地麦客,后来佃租无极观的稻地,干活也是利索的。
姬氏和玉漱两个做村妇打扮,一个拎了个篮子,她们捡稻穗,遗落的稻穗捡拾回家,务求颗粒归仓。
李逸象征性的割了十几把,也就停手了。
带着一众收稻的灾民,把地分给他们,这些人或一家人一块地,或一群人合一伙,各自划片承包。
到时也方便结工钱。
“稻茬留短点,尽量贴着地割,别留那么长茬子啊!”罗二这个作坊管事,今天也跑来帮忙,
他像是个苛刻的地主一样,对那些收稻子的灾民,指指点点,要求很多。
他说这些人既然是来给给人干活的,就得按东家的意思做好,稻茬留长了,影响以后耕种,而且这稻草也是有很大用处的,
不仅能够喂牛,也能烧火,还能编绳编鞋,总之用处多多,不能浪费。
稻子割倒,先放在田里晒,
等到午后,或是明天挑回到家里,晒场后再碾。稻谷多得用牛碾,
要是地少,直接在地里面人工手打,握着稻谷在块木头上摔打脱粒,或是弄个谷筒。
没有机械,
一切都是纯手工。
直接手摔打的,能得到完整的稻草,打完就能把稻草捆扎好晾晒,晒干就能收集储存,而用碾子碾,或是连枷打的,稻草就不太好。
总的来说,碾的效率高些,手打的效率低些。
李逸把收割和脱粒分开来了,
收割一亩地给三升小米,脱粒另组织了一支纯青壮队,这些多是单身的灾民,力气大,直接在地里脱粒。
也将一部份挑回去晒场碾打,反正多管齐下,只求能够尽快把稻谷归仓。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到处都是辛勤收割的人,
“村长家的稻子,今年大丰收嘞,施了几遍粪肥,亩产提高了许多,你这三十亩稻田,今年有望能够达到亩产四百斤稻谷。”罗三一长排稻谷割到头,回来喝水,十分感叹的道。
李逸估算不出产量,只看的出稻穗沉甸甸的,应当产量不错。
“干谷湿谷?”
“肯定是干谷四百斤,能碾近三百斤米呢。”
“能有这么高吗,我听说原来御宿川的稻田,虽说田肥水好,可最多也就亩产三石左右吧?”
“田肥水好,也经不住年年耕种啊,”罗三指着远处别家的稻田,“你看那些稻谷,同一片地,浇一条渠的水,但他们的产量可比你这田的低多了,
还是得有肥,”
李逸家的这三十亩稻田,有桥头公厕和无极学堂的厕所的粪肥保证,增产了一石以上。
“塬上的旱地,有些一年种一季,都只能亩产一石左右,广种薄收,尤其是塬上缺少,全凭老天赏饭吃,一遇干旱,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
李逸这里的稻田,不仅靠着滈河水保证浇灌,就算有时河水少,可这地下水也很浅,随便地头挖个一米左右,就有水。
水质也好,种出来的水稻品种桂球,人称水晶大米,秦汉以来,就一直是宫廷供品。
这边的百姓收获的稻米,剩下的口粮,一般都舍不得自己吃,拿到长安去换。
换粟谷,换糜子,或是换小麦。
关中虽有终南山下大片稻田,但顶多也没超过十万亩,还是较少的,而长安做为京城,有许多南方官吏,就是北方人关中人平时想吃大米,也没那么容易。
桂球米品质又好,故此换大米,一直还是挺有市场的,百姓们辛苦点,能换回更多的粮食。
“还是得精耕细作啊,你这三十亩稻子,粪肥、草木灰施的足,长的比别人的稻禾粗壮多,穗长穗沉,人家收二三百斤,你收四百斤。”
罗三羡慕无比,种了这么多年地,难得见这么好收成。
李逸却觉得亩产四百斤真的很逆天么?
他可记得他小时候,爷爷家种杂交水稻,亩产一千斤以上,普通的都能有七八百斤,那都算产量低了。亩产七八百斤以下的,那是糯谷,种来酿酒、做糕的。
不过记得杂交水稻虽产量高,但自己好像不吃,都是交公粮、卖掉。南方一般是种两季水稻,农民大多吃晚稻,晚稻生长时间长,口感更好,早稻一般是不吃的,卖掉,或是留些给鸡鸭吃。
据说某些实验田的杂交稻,甚至能亩产两三千斤,李逸没见过,估计说出来罗三也绝不相信。
许多田地亩产才百来斤,你来个亩产三千斤?
李逸觉得在唐朝只有种土豆才可能亩产两三千斤了。
“不过今年天时好,风调雨顺,也没有什么大的虫害,”罗三感慨着,这年头种更多的还是靠老天赏饭,
干旱、寒流、虫病,各种意外,都能让田地减产甚至绝收,
像今年这茬水稻这般风调雨顺没大灾大害的还真是少见,连收割的时候都这么好天气。
李逸也觉得精耕细作胜过广种薄收,
他现在有这两大厕所,粪肥有保证,另外作坊那么多灶,草木灰也很多,以后还可以再钱到油坊买那些菜枯饼等,都能增产啊,比起简单的买田广收薄种,精耕细作下收益更高。
众人在地里热火朝天的干了许久,太阳这才升起。
“我回去帮忙搞后勤伙食,大家加把劲,中午吃猪头肉、猪蹄炖黄豆!”李逸田里巡视一圈,便回到院里,西院食堂负责做饭扫地的两个妇人,也正忙碌着,早上买来的猪头猪脚,用稻草烧一遍,再刮洗干净。
今天人多,饭也得蒸好多甑。
“刘婶、张婶,今天人多,饭一定要煮够,煮多点剩下也没事,不能煮少了不够吃,”
饭要能吃饱,菜也得有荤腥油盐,
就算是最小气的地主老财,在抢收的时候,也不会小气,起码猪下水得买,甚至鱼也要买些,饭就更不用说,干饭管饱。
“再加个猪杂汤,菜都多放点盐,出汗多淡了没力气。”
“早点做好饭菜,一会我让存忠他们过来把饭菜挑到田间地头去,省的他们跑回来浪费时间。”
说好的包两餐饭,早上那顿稀饭是不算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