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招收部曲

作品:《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14章 招收部曲
    李逸一进内院,就看到招财在打来福。
    小狸养了两个月,天天有鱼虾吃,长的也快,现在已经有五斤左右,不再是只奶里奶气的小奶猫,而是已经霸气初显的胖虎大将军。
    它在家里只对李逸非常乖顺,李逸拿它当枕头都行,但其它人想摸一下都不行,连姬氏、玉漱天天相处的都不能抱。
    来福是那只黑色的羌狗,毛茸茸的,虽然卖家说一个半月大,其实也才刚断奶,买回来称了下,十八斤重。
    这已经是个头挺大了,小家伙胆子也很大,奶凶奶凶。
    结果不知天高地厚去招惹内院霸主小狸,
    招财虽然带去长安呆了些天,那也是京漂镀金回来的,哪能惯着这个新来的,无极草堂可是它的地盘,于是啪啪啪,小狸立起来抬起爪子就是一顿连拍。
    十八斤重的羌狗来福,被打懵了。
    而同样才一个来月的土狗崽旺财,仅有八斤,温驯胆小的它,刚才也被来福欺负,这会看到招财站起来打来福,立马吓的躲到一边。
    “招财,”李逸叫停狸,
    “你可别欺负来福啊,他新来的,以后你小弟,还有那个躲在土豆盆下的那只是旺财,”
    小狸冲李逸喵喵喵叫,
    “好了,来福你收敛点,别谁都招惹。”
    “来,你们两个握个手,”
    李逸一手拎起来福,一个抓着招财,把两个毛孩子贴了贴,狸一副高冷的样子,冲着来福发出嘶嘶的威胁声,
    来福已经被打的有点害怕了,
    “堂堂獒犬呢,”
    等以后长到一百多斤,也不知道狸还敢不敢欺负人家,何况人家来福有七兄弟姐妹,
    “来福你还是住到外院,跟你兄弟姐妹一起,以后别来内院了。”
    院里银杏叶随风飘落,
    看着时间也到了八九点钟,李逸便去了西院厨房,
    “饭做好没?”
    “都做好了,可以送饭了。”
    今天人多,全是大锅菜,两位大婶平时做作坊和学堂近二百人的饭菜,也是早练出一手大锅菜的好水平,当然也离不开李逸在冯家铁匠铺订制的九印铸铁大锅。
    做好的菜都已经装在大木桶里,
    卤好的猪头肉切片,大葱切丝,撒上芝麻拌匀,就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葱拌猪头肉。
    而猪脚剁块,加上黄豆炖的软糯,连带着汤汁都非常鲜美。
    买来的猪大肠清洗干净,先加料炖煮,然后再用藠头炒,没有半点异味。
    猪心猪肝猪肺猪肠猪肚这些猪杂,加姜片熬煮猪杂汤,
    蔬菜则有炖茄子、炒黄瓜、还有就是当季的新菜茭白。
    每样菜都好几桶,份量十足。
    两位婶子给作坊留好了一份,“阿郎可真是大方,咱这十里八乡的,谁家地主大户收麦收稻,也没见下这么大本,吃这么好啊。”
    别人家也会买些猪杂啊杂鱼虾什么的,但肯定不会有这么多。
    “这秋收头一餐,肯定得吃好点,大家也都辛苦,再说这些也不值个什么。”
    “这晚上的饭菜也好啊,烧泥鳅黄鳝,炒蛤蟆,还有小葱豆腐、豆渣糊糊,都是好菜呢,”
    “是啊,咱别说顿顿有荤腥了,就说阿郎特意让咱多放油盐,这谁家舍得啊。”
    李逸喊了小石头去帮忙叫存孝他们四大金刚来挑饭菜去地里,李逸不介意稍大方点,在能力范围内,适当的提高下手底下的待遇,这是应当的,也能换取忠诚。
    不能说他李逸两个月,就赚了几百万钱,然后给他拼命干活赚钱的人,菜里连点油盐都不舍得多放些。
    养牛马,也还知道不能少了草料,农忙时还得加些精料甚至要添盐呢。
    隔壁的郭二郎就很小气,农忙的时候,也喜欢弄点田螺、青蛙、老鼠这些糊弄别人,又喜欢给乡亲们放贷,恨不得把每文钱都赚到他口袋里,这样的人口碑不好,大家私底下没少骂他郭扒皮。
    要是哪天郭二郎家遇上啥事,比如房子失火啥的,估计别人都不会特别积极去救。
    以前无极观的李老道,就是个很不错的人,平时喜欢自己钻研道法,炼丹画符的,但乡里百姓有事来看个病啊,或是想借点钱粮,李老道都是在能力范围内帮忙的。
    罗三以前就是观里的佃户,老道就从没有找理由克扣啊、多要钱粮等,所以当他们遇垮崖,窑洞塌了后,人家罗三虽自己妻儿也压死了,却也还拼命把李逸他们挖出来了。
    寒露栽葱,霜降种麦,
    田野里,热腾腾的饭菜,发出诱人的香味,
    干活的也都赶紧洗了把手抹了把脸,过来排队打饭,虽昨天刘黑子说包两餐还会有荤腥,油盐足。
    但真看到居然有六菜一汤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了。
    “排好队,一个个来,饭吃完一碗再添,别浪费就行。”
    大葱拌猪头肉、猪大肠炒藠头、猪蹄炖黄豆、猪杂汤、炖茄子、炒黄瓜、炒茭白。
    李逸亲自抡勺打菜,姬氏、玉滞、罗三、罗二还有秀芝、黑子,七人一人一把大勺,
    自己打饭,然后过来打菜,六菜一汤,每样都一份。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
    六个菜份量加起来有小碗了,居然人人是这么一份,还有碗猪杂汤,小米饭吃完还可以再添。
    一些来干活的灾民,父母孩子,李逸也是说话算数,照样打菜打汤。
    打到菜的人高兴万分,赶紧端到一边,或坐或蹲赶紧吃。
    大清早起来干活,干了两个来时辰了,确实也饿了,尤其是这些灾民们这段时间大多饥一顿饱一顿的,营养不良,这活干起来就更累。
    幸好来时吃了一顿粥。
    猪头肉、猪蹄、猪杂,虽然今天的荤菜,都是不太值钱的,可两个大婶手艺还行,虽然只有姜葱去腥,可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大餐了。
    有人吃着吃着都落泪了,
    李逸给所有人都打完了菜,
    这才也打了份自己吃,
    姬氏把一块芦席铺在田边树荫下,还给李逸倒了水。
    “你们也赶紧吃,这捡了半天稻穗也挺辛苦吧?”
    姬氏笑道:“以前家里每年夏收秋收时,也会这样一家都去地里的,”
    罗三吃着猪蹄,直说伙食太好,过于破费了,有一个荤就不错了。
    李逸看着那些正狼吞虎咽的人,
    隋乱以来,这些百姓其实还算幸运的,毕竟活下来了,而且在中国古代,隋唐交接,中间的动乱时间都算的上是短的了。
    想想明朝崩溃,从各地民乱,到清朝的残酷入侵征服,乱了多少年啊,百姓受了多少苦啊,那甚至不止是两三代人了。
    而隋朝从大业七年才开始乱,到现在也才五年而已,这关中已经稳定下来了,虽然物价还高,但起码没有遍地盗匪,无数流民啊。
    唐初的这些百姓,比唐末的可真幸运太多。
    “三叔,现在学堂名下有学田二百八十亩,我打算再买点,”
    “你弄那个学会很好,多买些田地,这样以后学堂也不用再贴钱。”罗三很赞成。
    “三叔,你这几天好好替我观察下这些收稻子的人,看看哪些比较忠厚踏实勤快肯干的,到时他们若愿意,我就招他们做佃户,把学田佃给他们租种,一户佃给他们五六十亩地,这样呢他们也有能安稳下来,不用再这样苦苦挣扎,你觉得怎样?”
    罗三想了想,“挺好的,他们这些外乡灾民,想在京畿安置落户分田也难,就算分田他们一无所有,也难耕种生存。”
    做李逸的佃户,其实就是私部曲了,等于是依附于李逸名下,成了李逸的人,失去了良民的身份,但同时也免去了纳课服役的负担。
    租种学田,虽要交租,但什么也无需置办,耕牛、种子、农具,甚至吃、住,李逸这个东家都可以提供,只不过这样租子就要高些,
    等以后他们安稳下来了,再慢慢自己置办农具等,租自然也就降了。
    做人部曲佃户,有利有弊,但对于现在这些连生存都很艰难的灾民来说,这却是一条最好的出路了。
    起码现在是如此的。
    罗二在一边道:“村长完全可以去买些奴隶,或招些青壮灾民做长工,农忙时再招点短工,几百亩学田也是种的过来的,到时收成大都归自己,比招这些人做部曲,麻烦少多了,更划算。”
    李逸却并不是只想着赚钱,
    他还是记得董秀才跟他说的那些话的,我辈读书人读圣贤书,当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算在乡野,也当为乡贤。
    “先挑六户吧,到时一人五十亩地,多了也种不过来。”
    “好,这几天我就好好瞧瞧,一定挑几户忠厚又能干的,”
    “尽量挑父母孩子都有的。”
    灾民们吃了一顿非常满足的大餐,稍做休息,就赶紧继续干活,可不能对不起主家这么好的饭菜,何况按亩算工钱,也都想多赚点粮食,这秋收的活可没多少,马上就入冬了,漫长的寒冬还在等着呢。
    李逸在田头树荫下看别人干活,
    一块块金黄的稻田被割倒,空气中满是泥土和稻禾的青香,稻田时还不时有兔子、老鼠窜出,甚至有些禾鸡窝在稻田里被连窝端,
    还有人在稻田里捉到了乌龟,
    给紧张的秋收,增添了几分乐趣。
    “阿郎,”
    “杜十娘来了,在草堂等你。”
    正对着一只兔子想着该做辣子兔丁还是红烧兔的李逸,听到这话,不由头疼起来。
    怎么还追来乡下了。
    姬氏在旁边插嘴,“阿郎何必这般逃避呢,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总该正面面对,起码也要跟她说清楚啊。”
    “其实,杜十娘真不错,跟阿郎是良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