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长孙无忌:陛下,臣请致仕(第一更
作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87章 长孙无忌:陛下,臣请致仕(第一更)
贞观殿中。
火炉闪烁着微光。
李承乾走到御榻上坐下,微微抬手。
张阿难和徐安立刻端着两杯热茶,分别送到了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的桌几前。
“这里面放了些蜂蜜,冬天饮多有益身体。”李承乾喝了一小口,然后才看向长孙无忌道:“舅舅回去时,不妨多带上一些,这些都是洛阳本地的蜂蜜,长安一般见不着。”
“谢陛下!”长孙无忌微微躬身。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莒国公不容易,再有几天,新年大朝之后,他就要致仕了,临了还要做这等事情。”
长孙无忌抬头,沉吟着说道:“刘洎当年毕竟是文坛大家,颇为有些影响,事情过了这么多年,依旧人心不忘,说明还是有不少人,对他的死,还是感到很惋惜的。”
“那件事是父皇做的定论,舅舅,我们就没必要再推翻了。”李承乾面色平常摆摆手,这件事情他不想再议论了。
刘弘业说到底,还是为了他自己,还有家族后人,没有多少真正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地方。
“是!”长孙无忌肃然躬身。
“莒国公要致仕了,他一致仕,中书省就只剩下于师一个人了。”李承乾抬头,看向长孙无忌道:“中书省事务繁杂,所以,舅舅,朕需要找个人选,替于师还分担中书省的政务。”
“不知道陛下想用谁做中书令?”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抬头。
“广州都督杜正伦。”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他是多年老臣了,在外的时间够久了,调回来任中书令,在资历上是足够了……至于功劳,这些年东岛战事,广州的粮草提供从来没有迁延过,这本身便是难得的功劳。”
不是阎立德,长孙无忌心中有些惊讶。
眉头微微皱皱,长孙无忌小心的拱手道:“陛下,杜正伦虽然资历和功劳都足够,但先帝当年曾有言,杜正伦性情可能有些偏激,若是这些年他没有改的话……”
“他不会改的,人上了年纪,就越发不会认错了。”李承乾微微摇头,然后平静的说道:“不过舅舅,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可能就需要这么一个人,商君变法,虽然结局不美,但过程却是值得让人学习的。”
长孙无忌瞳孔顿时忍不住的放大。
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
商鞅变法,虽然变法成功了,但商鞅却死了。
或者说,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利用商鞅完成了商鞅变法,最后又将商鞅抛出去,用来平息受损贵族群体的愤怒。
在这些贵族的愤怒稍微降下去一些之后,他们又强硬的将商鞅的变法保留了下来。
皇帝这是要用杜正伦来做某些必然会得罪大量世家大族的事情。
但最后,以杜正伦的性子,他必然会在一些事情上做的过激,最后被皇帝作为棋子抛弃。
长孙无忌一时间,心中有些自嘲。
皇帝如此,他自己又能好到哪里去。
长孙无忌微微低头,然后问道:“陛下,广州都督执掌南疆,陛下下一步打算让何人任广州都督?”
李承乾看了长孙无忌一眼,无声的叹了口气,说道:“褚卿吧,他已经六十了,做上两任广州都督,便该致仕了。”
刘弘业的事情出来,即便是李承乾强力压下,但也必然在朝中之中引起舆论。
刘洎的事情,他的死多少有些冤。
尤其是在文人之间,明面上碍于先帝不会多说什么,但私底下,还是会抱怨几句的。
但最后,一切的不满都会积累在褚遂良的身上。
风评不好,对礼部尚书,是很要命的。
“广州太远了,还是荆州吧,荆州大都督做上五年,便可以致仕了。”长孙无忌神色平静的看着前方。
李承乾有些惊讶,但还是点点头道:“好,许叔牙在荆州也十年了,也该动动了。”
“多谢陛下。”长孙无忌侧身,认真拱手。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礼部尚书空缺出来,就让宗正寺卿李百药接任吧,到时候,便让表兄从秘书监调任宗正寺卿吧,时间算算也差不多了。”
“那臣也该致仕了!”长孙无忌神色肃然的抬头。
“舅舅说的哪里话,外甥还需要舅舅多主持几年政事堂呢!”李承乾神色温和的摇摇头,然后诚恳的说道:“明年又是科举大年,又要殿试,外甥看,这一次便由舅舅主持科举吧,等到三月初,朕再回朝,举行殿试。”
长孙无忌有些诧异的抬头,随即拱手道:“多谢陛下!”
李承乾笑笑,说道:“天下艰难,只有一切清顺,才能持续下去,当然,也需要舅舅坐镇源头。”
“谢陛下!”长孙无忌笑着躬身。
……
天津桥东,尚善坊。
赵国公府。
窗外红梅绽放,窗内火炉温热。
一张黑色矮几摆放在了窗台之上,上面的火炉温着酒。
长孙无忌坐在一侧,目光从窗外的风雨中收回,然后看向对面的褚遂良道:“我已经上奏,请致仕呢?”
“国公!”褚遂良忍不住的抬起头,直直的看着长孙无忌:“陛下不会装糊涂答应了吧?”
“没有!”长孙无忌摇摇头,说道:“陛下让我辞去尚书左仆射,专任司徒,同时明年科举是我的主考,科举之后,我会主动上奏,以老病,辞去尚书左仆射。”
“陛下还是念旧情的。”褚遂良轻轻笑笑,看向长孙无忌道:“有国公在朝中,将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能帮陛下收拾。”
“陛下是很聪明的。”长孙无忌微微赞同点头。
“那么国公辞去尚书左仆射之后,谁来继任呢?”褚遂良神色严肃起来。
“这没有提。”长孙无忌摇头,叹声说道:“那些应该就都是陛下的权力了,不过如果不出意外的,应该是李勣,至于李勣后面的尚书右仆射,就不好猜了。”
“是!”褚遂良面色凝重的点点头,于志宁,阎立德,张玄素,甚至杜正伦都有可能。
“唐俭致仕之后,会由广州都督杜正伦升任中书令。”长孙无忌看着震惊的褚遂良,继续说道:“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许叔牙会调任广州都督,这样,荆州大都督府就无人主持了。”
褚遂良猛然抬头,看向长孙无忌,喃喃的说道:“国公。”
“陛下虽然让我以司徒,领政事堂事,但我已经不打算再多管什么,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休养。”长孙无忌有些担忧的看向褚遂良,道:“登善,我反而担心你,刘弘业的事情,陛下虽然压了下来,但这件事情没那么容易结束,一旦再度爆发,你……”
褚遂良紧紧的抿住嘴唇。
“所以,退一步吧,去荆州做一任荆州大都督!”长孙无忌提起前面的酒壶,给褚遂良倒了一杯,说道:“再说,我这一退,陛下掌权,你之前说的风暴就要来了,出去躲一躲吧,小心你第一个被祭旗。”
褚遂良神色不由得微微一变。
长孙无忌一退,皇帝要就直面关陇门阀。
到时候,清查隐田隐户,还有追缴之前隐匿的赋税,察查恶钱之事,皇帝之前已经开始推动的事情,就会更加的铺展开来。
以如今天下的局势,天下世家恐怕很难直接挡的住皇帝的手段,最后不得不暂时委屈。
然而,他们暂时的蛰伏,不意味着他们软弱可欺。
他们必然会报复的,当然,他们的报复不会针对皇帝,而会针对那个动手的人。
这里面少不了要有一番腥风血雨。
“杨家的事情,你是领头的,如今又有刘弘业的事情,陛下帮了你一次,不会再帮你第二次。”长孙无忌不由得轻叹一声。
“国公,刘弘业的事情,背后的人是谁?”褚遂良神色凝重起来。
褚遂良没有怀疑过皇帝,因为皇帝刚刚完成了追封太上玄元皇帝事,以礼部尚书主持那件事情的褚遂良,如果这个时候出事,打的是皇帝的脸。
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皇帝将这件强行压了下上来。
“不知道。”长孙无忌给自己倒了一杯,说道:“太清宫祥瑞之事,让陛下威望大增,或许有人试图通过你来剑指陛下吧。”
褚遂良轻轻抬头,然后抬起头,端着温酒,自言自语道:“荆州大都督,离洛阳也不是太远,而且是从二品的大都督,将来回朝,恐怕就只有……”
将来回朝,就只有宰相之位的。
褚遂良低头,认真的说道:“国公,下官愿与国公共进退。”
长孙无忌抬起酒杯,然后和褚遂良一起一饮而尽。
……
不知道过了多久,窗外的风雪大了许多。
“如果陛下真的能够完成所愿,其实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长孙无忌轻轻放下酒杯。
“若是能成,自然最好。”褚遂良抬头,看向长孙无忌,道:“国公说的没错,世家的确难以正面直抵陛下的锋锐,但那是因为他们还愿意守规矩,但若是他们也动用军中的手段……国公,世家的手段,从来都不弱啊!”
关陇门阀,河东四姓。
他们之所以能够鼎立于世,除了各自掌控地方和官场势力之外,同样在军中也还有相当的势力。
甚至在宫中,都有一些暗伏多年的死士。
能不能用是一码事,消息传不传的进去是另一码事。
但这么多年以来,世家和皇帝联姻,送进去的家族女子不在少数。
跟着这些家族女子一起进宫的侍女,就更多了。
当然,多年以后,这些人会不会听话,又是另一码事。
只要皇帝手段柔和一些,不往死路上逼,这些世家一般也不会冒着要命的风险去走这条路。
“所以,你从一开始就不看好陛下清理隐田和隐户诸事?”长孙无忌低着头,看着空荡荡的酒杯,眼底闪过一抹肃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