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不测之祸(第二更)

作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88章 不测之祸(第二更)
    长孙无忌神色平静的再度提起酒壶。
    光洁的壶壁倒映一抹微冷的炉火。
    褚遂良微微躬身,同时有些颤抖的将酒杯前送。
    一杯酒,倒了一杯。
    看着杯中有些浑浊的酒液,红着脸颊的褚遂良,感慨一声道:“陛下为人难得的稳重,所以登基以来,四方诸事顺利的难以想象,但清理隐田和隐户之事不同,陛下之前虽做过一些尝试,结局也很好,但不过是因为他小心的没有真正触及更多世家的利益罢了。”
    不仅如此,褚遂良看的很清楚,皇帝做事非常谨慎,他的目光也同样敏锐,能清楚看到事情会造成的隐患。
    “然而,便是先帝在晚年时候也有些刚愎自用,更别说是陛下了。”褚遂良或许是酒喝多了,没有察觉到长孙无忌的脸色一瞬间有些难看,他继续说道:“陛下登基多年,西突厥被灭国,吐蕃和高句丽败于其手,加上百济和新罗,都距离灭国不远,陛下也是到了刚愎自用的时候了。”
    其中最为代表的,就是长孙无忌被迫辞去尚书左仆射之职。
    朝局开始失衡。
    完全的落入皇帝手中。
    褚遂良抬头,看向神色再度凝重起来的长孙无忌,说道:“国公,若是陛下依旧还是小打小闹,那么谁都可以容忍,一旦陛下太过激进,甚至激进到天下世家被迫联手的时候,那时候,就是天下大乱了。”
    褚遂良的脸色已经沉重的可怕。
    其实对皇帝的分析,褚遂良一般而言,是很准的。
    譬如李治在封禅之后,发行的乾封泉宝,就是李治刚愎自用甚至到了发疯的地步。
    最后被天下世家联手,狠狠的敲了一棒,他才老实了下来。
    褚遂良并不知道这些事情,但这不妨碍他担心李承乾,也走到这一步。
    “你说的是对的。”长孙无忌抬起头,轻声说道:“是得有人,给陛下当头一棒了。”
    “是!”褚遂良微微躬身。
    “好了,不说这些了,该退的退,该各自准备的各自准备。”长孙无忌轻叹一声,然后神色肃然起来:“话虽然是这么说,但你到了荆州之后,还是要注意清理地方世家的隐田隐户之事,起码你要让陛下看在眼里,这样将来你才能更好回来。”
    “是!”褚遂良用力点头,一切为了将来,将来会来做宰相。
    “小心些,将来我有个万一,你就能靠自己了。”长孙无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国公。”褚遂良欲言又止,他知道,不管是他还是长孙无忌,年纪都不小了。
    长孙无忌摆摆手,端着酒杯,眯着眼睛,说道:“最后,稍微盯着点吴王。”
    “喏!”褚遂良沉沉躬身。
    ……
    不知道过了多久,褚遂良已经离开。
    窗户之下,只剩下长孙无忌一个人,他目光呆滞的看着眼前的酒杯,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随即“吱呀”一声,长孙冲推门走了进来。
    看了长孙无忌一眼,长孙冲躬身道:“阿耶,夜深了,该歇息了。”
    长孙无忌回神,松了口气,看向长孙冲道:“你怎么看褚遂良?”
    长孙无忌微微一愣,然后拱手道:“阿耶,褚相毕竟做过宰相,虽然被罢免,但如今又起复为礼部尚书,不是儿子能随意评论的。”
    “让你说,你就说。”长孙无忌脸色一沉。
    “是!”长孙冲拱手,想了想,说道:“褚相虽然是文人出身,但颇有投机之念,当年晋王谋储,褚相便多有与其来往之事,但后来,褚相却弃晋王而去;后来,便是刘洎之事,褚相颇有阴险之风;再有陛下登基,褚相被贬,便是自大之嫌。”
    “所以,陛下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褚遂良做宰相的,但是他偏偏还有这样的奢望。”长孙无忌轻叹一声,说道:“他把他自己当成了萧瑀,也把自己当成了李靖。”
    萧瑀虽然在太宗皇帝末年主动辞仕,但那是皇帝主动让他退,后来启用。
    至于李靖,褚遂良有李靖那样的能力吗?
    当然,这不容易,所以当皇帝和世家要激烈冲突的时候,褚遂良表面上支持皇帝,但实际上却看好世家。
    “阿耶明年三月,就会辞任尚书左仆射。”长孙无忌抬头,看向长孙冲道:“你是陛下的表兄,年后,褚遂良会调任荆州,李百药会接任礼部尚书,你去就任宗正寺卿。”
    “阿耶!”长孙冲一阵惊愕,然后有些战栗的问道:“何以至此?”
    “你不明白。”长孙无忌摆摆手,说道:“为父在尚书左仆射位置上太久了,很多人都被压着,一层接一层,这么多年下来,不知道积累了多少的怨气,甚至已经阻碍了吏治的正常运转。”
    长孙无忌嘴唇微微颤抖,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陛下仁德。”长孙无忌抬头,说道:“这些年,苏亶没有调回长安,李道宗没有调回来,苏勖也没有,杜正伦没有,杜凤举没有,甚至于李德謇,赵节,刘仁轨,裴行俭,席君买,杜构那些人,也全部都被安排在外。”
    朝中李承乾虽然培养了不少的亲信,但在外面地方州县的更多。
    “陛下不想让他们回来,无非就是担心他们会抱团在一起,和为父来争夺权力,到时候朝争一起,谁也无法控制。”长孙无忌轻叹一声,随即他摇摇头道:“陛下还是信任阿耶的,所以阿耶会在三月科举之会,辞任尚书左仆射,任司徒,领政事堂事。”
    领政事堂事,也就是说,在整个政事堂,所有的宰相当中,长孙无忌依旧排名第一。
    “整个天下,陛下最信任的,还是为父。”长孙无忌笑笑,然后说道:“只可惜,朝局如此,不过也好,为父正好歇一歇。”
    “是!”长孙冲稍微松了口气。
    “为父退一边,褚遂良都外任,你在朝中难免会有些显眼。”长孙无忌神色再度严肃起来,道:“在朝中,若是关于诸王的事情,你该说就说,便是太子,你也无需客气。”
    “是!”长孙冲郑重的拱手。
    “至于其他,一概无需理会。”长孙无忌盯着长孙冲,说道:“一切以陛下态度为准,明白吗?”
    “喏!”长孙冲沉沉拱手。
    “便这样吧。”长孙无忌摆摆手,说道:“为父再坐会,一会便去安歇。”
    “喏!”长孙冲再度躬身,然后转身退出了房间。
    “唉!”长孙无忌看着窗外的飞雪落梅,一时间轻声叹息。
    褚遂良这一退,将长孙冲给显露了出来。
    这是长孙无忌不愿意看到的。
    长孙冲虽然有一定能力,但多年以来,在他的庇佑下,并没有经历多少的风雨。
    褚遂良从礼部尚书转任荆州大都督,这让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布局出了问题。
    这些年,褚遂良都是长孙无忌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他们这一系中,褚遂良的威望仅次于长孙无忌。
    但是,褚遂良心思有些险恶,当年刘洎之事,虽然多少是刘洎罪有应得,但却是褚遂良在暗中推波助澜所致。
    如今褚遂良的心思再起。
    皇帝根本没有打算让褚遂良再任宰相,或者说,朝野没有变局的情况下,便是长孙无忌全力支持,褚遂良都没有机会。
    但是,皇帝要进一步对隐田和隐户之事动手。
    而褚遂良的心思,就是让长孙无忌直接抽手,然后坐观皇帝自败,最后再由长孙无忌和他来收拾烂摊子。
    这样便能够将褚遂良送到宰相之位上。
    然而,他的想法,不等于长孙无忌的想法。
    长孙无忌虽然是关陇门阀的代言人,但是却是先帝放在关陇门阀和皇帝之间的缓冲,真正的目的在于保护皇帝。
    褚遂良的做法,最后的结局,必然是世家大族的特权,完全临驾在皇帝之上。
    这样的事情,长孙无忌怎么可能会答应。
    所以,只有将他先送走了,希望他在荆州,能够安稳的度过最后几年,然后致仕。
    至于朝中的情况,还是先看皇帝的手段吧。
    ……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不经意间,已是永惟十年。
    一开年,朝中便接二连三的发生了许多大事。
    中书令唐俭致仕,广州都督杜正伦升任中书令;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许叔牙调任广州都督;礼部尚书褚遂良调任荆州大都督。
    宗正寺卿李百药,升任礼部尚书。
    秘书监长孙冲,升任宗正寺卿。
    国子祭酒陆敦信,转任秘书监。
    转眼正月十七日。
    乾元殿中,李义府端坐在大殿左侧桌几之后,小心的处理着奏本。
    他的对面,坐着给事中起居郎上官仪,给事中柳范;中书舍人岑长倩,中书舍人张文瓘;还有起居郎裴炎。
    在他的左侧旁边,坐着中书侍郎高季辅,还有新任秘书监陆敦信。
    是的,最上首的是陆敦信,之后才是高季辅和他李义府。
    前太子中允陆德明之子。
    在整个乾元殿诸臣当中,负责统管一切的,竟然是李义府之前都很少在皇帝身边看到的前国子祭酒陆敦信。
    不过仅仅是数日功夫,陆敦信就将内外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打理顺当。
    皇帝有事,一般由他代替诸臣回奏。
    一些就连李义府都没有想到的地方,陆敦信都能够及时的想到妥善处理,让李义府都十分的敬佩。
    说实话,如果不是李义府对自己未来的道路早有想法,不然陆敦信就是他最大的敌人。
    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从侧畔的偏殿门口响起。
    随着皇帝的身影在御榻上坐下。
    已经起身的殿中众人齐齐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平身吧。”李承乾摆手,看向一侧的陆敦信,问道:“今日没有常朝,说说吧,都有什么事情?”
    “回陛下!”陆敦信递上一本奏本的同时,拱手道:“荆州大都督褚遂良来奏,请察查荆州隐田事!”
    李承乾一愣,然后看向一侧。
    张阿难立刻将奏本送到了李承乾的面前。
    李承乾打开奏本之后,认真的审阅了起来。
    看着看着,他脸上露出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
    褚遂良虽然说是要清查荆州隐田事,但通篇都在说清查隐田的重要性,但具体要如何清查隐田,却言者寥寥。
    将奏本放在一侧,李承乾看向陆敦信,突然笑笑,说道:“褚卿知道国祚艰难,所以愿意为朕分忧,既然他愿意清查荆州隐田事,那么便在荆州展开吧,只是荆州诸事复杂,需要派个得力的人去荆州协助,陆卿觉得,朝中谁去协助清查最为合适?”
    “清查隐田。”陆敦信目光微闪,随即拱手道:“陛下,臣以为中书舍人裴爽最为合适。”
    “是啊,裴卿最擅长清查之事,在弘农又和褚卿一起联手清查杨氏,现在他们再度联手,必然能够将整个荆州彻底的清查干净。”李承乾抬头,说道:“传旨,以裴爽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协助褚卿,全力清查荆州隐田事。”
    “喏!”群臣肃然拱手,只是站在一侧的李义府在低头之间,竭力的控制着笑意。
    褚遂良愿意清查田亩,开什么玩笑,自从当年弘农事了之后,褚遂良就一个字也没有提过清查事了。
    现在不过是要做个样子,却被皇帝彻底的架了起来。
    “好了。”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认真说道:“一年开始,首先要全力推动春种之事,之后,便是东岛的事情,东岛三国,该灭了。”
    “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