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东岛三国,献于陛下(第三更)

作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92章 东岛三国,献于陛下(第三更)
    两仪殿中,张阿难端着托盘,放在了御案之上。
    托盘上放着一碗被清洗得很干净的樱桃。
    李承乾捏起,扔了一颗在嘴里,轻轻一咬,甜腻的汁水立刻在嘴里炸开。
    吐出果核,李承乾这才看向殿中。
    坐在左侧的杜正伦也在品尝樱桃,稍后一些的陆敦信,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也是一样。
    “宫中樱桃恰好成熟,诸卿尝尝。”李承乾笑笑,说道:“之后,少府会将多余的樱桃送入众卿府上。”
    “多谢陛下!”群臣微微躬身,但都很会意的将最后一颗果核吐在一旁,神色严肃起来。
    李承乾看向杜正伦,说道:“如今大唐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应对东岛三国的灭亡,有岳丈和苏定方他们在平穰,大局朕是不担心的,朕真正担心的,还是之后吞并三国之后,大唐要接收的两百多万百姓。”
    “是!”杜正伦身体坐直。
    “所以,需要有足够的粮草供应。”李承乾神色凝重,说道:“英国公总责天下赋税之事,然后天下赋税除了租庸调,还有各方商税,不管是东南海贸,还是西南的丝绸之路,所提供的商税,都是对朝中极有助益的。
    更别说,他还要察查战事安置,所以他在这方面的精力不会太多。”
    “是!”杜正伦神色凝重起来。
    “赵卿负责新的一轮农改之事,爱卿带回来的稻种,也由他负责培育,他的职责是让天下每一亩田地的亩产能够大幅度的增加。”李承乾看向杜正伦,说道:“而爱卿的职责,便是负责让天下有更多的土地用于耕种。”
    “清查隐田隐户!”杜正伦躬身,说道:“臣知道,臣回京之后有和驸马谈过。”
    杜荷虽然年轻,但他是城阳公主驸马,又是皇帝的亲信,在京兆杜氏的份量很重。
    “不错。”李承乾微微抬头,说道:“关中别动,这里情况复杂,便是最后查清楚了,所得也不会太多,所以,爱卿这一年要多跑跑河南道了……河南道前几年查过一次,但这些年诸事肯定又有复萌,爱卿凭借之前的基础,再查一遍。”
    “喏!”杜正伦点头,河南道已经查过一遍了,不缺人手,道路也熟,不难。
    “褚卿在山南道同样在清查隐田隐户,爱卿在河南道动手。”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等到这两道完成之后,朕会让褚卿转向淮南道,爱卿便要转向河北道。”
    “陛下!”杜正伦忍不住惊讶的抬头。
    “朕知道,河北世家大族不少,而且又多固执,所以困难颇多。”李承乾淡淡的看了杜正伦一眼,然后才说道:“所以才要爱卿以中书令尽一切力量的推动。”
    “是!”杜正伦神色肃然,微微低头。
    李承乾淡淡的笑笑,说道:“当然,这里面的底线朕是清楚的,朕要的,不过是粮食而已,不是要自己动摇自己的根基,所以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对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还有赵郡李氏,要有一定的宽容,但……这个宽容的限度不会太大。”
    “臣知道该怎么做了。”杜正伦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皇帝不是在往死里逼,那么他能腾挪的余地就会大上许多。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先将安抚这些河北世族,对其他的小族进行清查,清剪枝叶之后,再找机会对这些大族动手。”
    “是!”杜正伦嘴角微微一抽,皇帝还是要对这些大族动手,不过不是现在。
    “这件事情并不容易,朕给爱卿推荐一两个助手吧。”李承乾看着惊讶的杜正伦,说道:“一个是刑部侍郎柳奭,一个是陈州长史武元庆,清查杨氏的时候,他们两个很得力。”
    “是!”杜正伦眼底闪过一丝惊讶,柳奭是柳家的人,武元庆是武士彟的儿子,都是关陇门阀和太原贵族,皇帝是在清洗关中门阀以外的力量吗?
    “朕希望在三年之后,朝中能够积累下来,足够养活安东三百万人口的粮食。”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包括高句丽三国自身拥有的,加上辽东和菟州,还有朝中,所有的粮食,能让安东三百万百姓活一年……哪怕是最低口粮。”
    “臣明白,这虽然不容易,但还是能做到的。”杜正伦郑重的拱手。
    “准备好这些,便开始要盯向吐蕃了。”李承乾的目光抬起,看向吐蕃方向,轻声说道:“吐蕃才是大唐的大敌,甚至比西突厥还要更加凶险。”
    “是!”杜正伦点头,这些年,只有吐蕃的君臣,在借助高原地利的情况下,才有和大唐稍微抗衡的力量。
    “去做吧。”李承乾微微摆手,说道:“中书门下尚书省,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调多少人手,爱卿自己看着办。”
    “臣领旨,臣告退。”杜正伦起身,对着李承乾沉沉拱手,然后才退出殿中。
    李承乾低头看了一眼桌面上的樱桃,然后才起身,走下丹陛,然后平静的走在大殿之中。
    两侧的陆敦信,许敬宗,李义府,高季辅,上官仪,裴炎,岑长倩,柳范,张文瓘,目光都紧紧的盯着皇帝。
    李承乾走到了大殿中央,然后停步,说道:“从今日起,隐田隐户的清查,农改诸事,安东诸事,还有西突厥诸事,甚至包括吐蕃诸事,都要全部汇总统计起来,朕要知道,每件事情每时每刻的进度。”
    “喏!”两侧群臣齐齐拱手。
    ……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出现在大殿门口,一身绿色官袍的通事舍人娄师德出现在殿门前,手里捧着军报对着李承乾道:“陛下,安东急报。”
    李承乾转身,张阿难已经上前一步,从娄师德的手里接过奏本,然后递送到了李承乾的手里。
    李承乾打开看了一眼,微微松了口气,然后他轻轻笑了。
    笑的异常满意。
    但瞬间,李承乾的笑容就已经彻底收敛了起来,甚至有些悲痛,一边将奏本递还给张阿难,一边说道:“召赵国公,英国公,还有兵部尚书崔敦礼一起觐见。”
    “喏!”娄师德刚要转身离开,李承乾的声音就传了过来:“什么话也不要多说,就说朕召见。”
    “是!”娄师德再度躬身,然后快步的转身离开。
    一路上,娄师德的脸色无比凝重,他知道安东一定出事了。
    很快,长孙无忌,李勣,还有崔敦礼已经全部来到了太极殿中。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朝着张阿难摆摆手。
    张阿难躬身,然后将军报递给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刚接过奏本,就听到李承乾平静的开口道:“高句丽人屠了新罗的一座城池,为了报复新罗王屠了高句丽一座城,高句丽边境几大家族同时联手,出兵,杀入新罗境内,屠了新罗的一座城。”
    长孙无忌,李勣,还有崔敦礼,同时抬头,脸上满是惊喜。
    李勣第一个反应了过来,站出拱手道:“敢问陛下,新罗王金春秋呢?”
    “他从辽东逃走了。”李承乾微微摇头,叹声说道:“在辽东有新罗的商旅,沿海路将他送回了,我们的人察觉到慢了一步,不过他回去正好。”
    李承乾抬起头,平静的说道:“他死了,新罗才算灭了。”
    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国,李承乾最讨厌的就是新罗。
    前世,大唐费尽无数力气,好不容易灭了高句丽和百济,最后却被新罗捡了桃子。
    最后国祚又传了几百年,甚至大唐灭了,他还在。
    “告诉苏定方,让高句丽的人狠狠动手,杀入新罗境内。”李承乾冷漠的抬头。
    “陛下,难道不怕高句丽将新罗灭了?”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抬头。
    “朕也希望啊!”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但是并不容易,高句丽能动手的,不过是边境的几个有实力的家族罢了,以新罗的地形,一旦他们深入,恐怕立刻就会被在山东歼杀,最后新罗人会杀入高句丽……”
    “臣会让苏定方弄出一条通往平穰的‘快捷通道’来。”李勣微微躬身。
    李承乾笑笑,说道:“平穰城破,要让高句丽对高宝藏完全失望……泉盖苏文的那三个儿子,也该回去了。”
    “全放回去吗?”长孙无忌惊讶的抬头。
    “全放回去。”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朕知道舅舅在担心什么,但既然已经确定他们会反叛,难道我们还不能在他们身边埋伏足够的人手吗,反正他们最大的目的是灭掉高氏高句丽,在此之前,什么都不需要担心,至于之后。”
    李承乾轻轻冷笑,说道:“这样正好,就让高句丽的那些反唐之人,全部都集中在他们麾下,然后一举荡灭。”
    李承乾忍不住的握紧了拳头。
    “喏!”群臣齐齐躬身。
    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三国灭后,朕需要大量管理高句丽的基层官员。”
    “可以在这些年,将那些服从大唐的高句丽家族子弟送到长安来,在国子监进学,和国子监学子一起进学,培养关系,然后一起送回到高句丽。”长孙无忌躬身,说道:“地方县丞,县尉,长史,诸曹参军这便有了。”
    李承乾看向崔敦礼,说道:“开始准备,今年秋后,将河北现在所有的折冲府士卒全部调到大同江。”
    “喏!”崔敦礼肃然躬身。
    李承乾看向李勣,说道:“在河北,再招一批本地府兵吧。”
    “是!”李勣点头。
    “陛下!”长孙无忌抬头,认真问道:“那么高宝藏呢?”
    李承乾轻轻抬头,看向殿外湛蓝天空,冷漠的说道:“从今日开始,软禁高宝藏,不许他接触任何来自高句丽的消息,直到高句丽国灭。”
    “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