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破防(二更)

作品:《大宋悍臣

    第133章 破防(二更)
    宋煊与范仲淹所说的情况。
    晏殊会不知道吗?
    朝中的哪些宰相,也不如他们两人有见识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这就是大宋的国策,轻易动不得,是不能触及的禁忌。
    自从太祖皇帝推行中央集权后,厢军的地位一落千丈。
    别看归德军是赵匡胤起家的军队,但如今在这宋城里,归德军也是烂成一滩泥。
    在宋朝的兵制体系中,禁军是最为精锐强悍的。
    但厢军又是与禁军紧密相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厢军是禁军扩军的主要兵源,同时也是吸纳不合格禁军的最佳载体。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厢军的存在,大宋禁军体制才得以正常运转。
    再加上厢军的主要兵源是囚徒和流民等社会不稳定分子。
    虽然这样一来更使得厢军的素质堪忧,但它的存在却可以有效减轻社会治安压力。
    “朝廷只需要他们不会去作乱就行了。”
    在座的也没有外人,晏殊并没有说的云里雾绕的。
    张方平闻言眼睛微微睁大了一些,他本以为朝廷养着厢军是为了防御契丹南侵。
    虽然两方之间有了多年的和平,但是人家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可以直接陈兵攻打开封府,而己方只能被动防御。
    晏殊进一步解释道:“自古以来流民的安置问题都成为各朝各代的“老、大、难”问题,处理不当,必将“后患无穷”。”
    “而在此问题的处理上,大宋就别开新路,通过招募流民为厢军,既充实了军队实力,又维护了朝廷的安全。”
    “虽然战力堪忧,但人数众多,看护东南已经够用了。”
    晏殊的潜台词是宋与西夏、辽等强国接壤,为防其略边,宋廷将大部分禁军驻于西北和北方。
    因此不可能动用太多禁军镇守东南。
    而大宋常备军种主要是禁厢二军,所以厢军成为东南的主要镇守力量。
    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就看不上南人的习惯一直保留下来。
    他认为预防南方叛乱用不着太精锐的士卒,故而也放心用战力不强的厢军镇守东南各地。
    况且厢军镇守地方,防区几乎涵盖了大宋所有州郡。
    雍熙北伐失败,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杨业被俘绝食而死的那次战役。
    名臣张齐贤在雍熙在宋军处于极度被动的形势下,也是依靠厢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两次击退契丹的进犯。
    宋煊呵呵一笑:
    “其实晏相公说这么多,也不过是解释了朝廷招募大批厢军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让他们生活更好一些,完完全全是转移话题,同朝中的宰相说辞并无不同。”
    范仲淹方才也被晏殊的一通话给带歪了思路,没等他消化这些信息,便被宋煊给强行扭转过来了,遂又看向晏殊。
    晏殊无奈的笑了笑:“问题是存在的,若是裁撤大规模厢军,他们连点日常进账都没有,你觉得他们会不会去叛乱?”
    “就算给他们提高一些俸禄,整个大宋那么多厢军士卒,朝廷能拨一年,可年年都能拨吗?”
    “大宋的税收也并不是那么的高啊!”
    “谁都能看出问题,但问题该如何被妥善解决,才是最大的难题。”
    晏殊瞥了宋煊一眼:
    “你小子莫要只做出一点成绩就来与我炫耀,你宋十二心中装的是一两个县的百姓也就到头了,可朝廷那些宰相心中装的可都是九州万方啊!”
    宋煊:???
    这话听着怎么那么熟悉呢!
    不过也正常。
    人家高官在位十几年,如何能低头。
    “俺看书学习的时候,对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宋煊瞧着晏殊笑嘻嘻道:
    “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
    晏殊一下子就有些破防了。
    大宋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又不是我造成的。
    你小子够不着朝中宰相,可这来刺激我?
    我不过是被他们踢出来的碍眼之人,哪有什么势力去改变朝廷格局?
    改变大宋百姓的生活困苦?
    他强忍着心中的怒气,瞧着宋煊:
    “宋十二,有本事你先把宋城这些百姓全都带动起来,让他们过上比以前好的生活,再来与我探讨那些虚头八脑的话。”
    “要是论从鸡蛋里挑骨头这事,你远远不如朝廷的那些台谏官。”
    晏殊说完后便起身离开,宋绶也叹了口气,转身跟上。
    倒是范仲淹瞧着宋煊:
    “十二哥儿,你太激进了,今后莫要总是急于求成,在书院里要好好磨磨你的性子。”
    宋煊站起身来行叉手礼瞧着他们下楼。
    “十二哥,你方才为何要说那些话?”
    “想说便说了。”宋煊见张方平眼里露出疑惑之色:
    “好吧,俺承认是话赶话了,下意识的想要掀开他们的遮羞布。”
    “哈哈哈。”
    张方平抚掌大笑起来。
    这才是十二哥的性子嘛。
    虽然他平日里看着颇为冷漠,但骨子里还是愿意帮助人的。
    要不然勒马镇那个小地方,人人都说宋十二是三害之首。
    可同样也有许多受了他恩惠的人,听到有人这样说,直接出面反驳,甚至与他人动手,不许如此污蔑宋十二。
    “当然了,这种话,俺在朝廷当中是不会轻易说出来的。”宋煊站在窗户旁瞧着晏殊气汹汹的远去:
    “晏相公还是面皮太薄,太要脸了,责任心强!”
    “为何这么说?”
    “朝中那些担任宰相的人,没有一个会听了俺这样的说辞直接气的拂袖而去,他们心中才是真正装着九州万方,纵然真的死一两个县的人,那在他们看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接着奏乐,接着舞,才是他们那种装着九州万方之人的感觉。”
    张方平愕然。
    庆历二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同时,晏殊才正式拜相。
    结果没当两年,就被新党成员给弹劾外放,认为他这个宰相对西夏过于软弱,以及在天子生母的事情上翻旧账做的不好之类的。
    “晏相公不喜斗争,善于自保,又细腻敏感,权谋对于他而言,还是过于复杂了。”
    宋煊认为晏殊自己个在朝廷中枢觉得事情过于复杂。
    他只能主动外出避祸,寄情山水的同时,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那便是培养更多的学子。
    将来也好取代朝廷当中的那些蝇营狗苟。
    可宋煊觉得晏殊的思路不太对,他自己都不想在那个泥潭里搅和。
    其余学子没有人照拂,真能卷起什么风浪吗?
    晏殊出去之后,便招手叫仆人去打听在宋煊这里做事的人家住在哪里。
    他要去瞧瞧。
    三人便溜溜达达的过去。
    何三此时早就带着妻女一路生风的到了家里,关上屋门,三个钱袋全都摆放在小破桌子上。
    何老太太面露疑色,开口询问:
    “我的工钱,宋少爷也结了吗?”
    何三便给她娘解释了一遭,宋煊的说辞。总归是钱归个人,不会代发,到时候还要领钱按手印呢。
    “那我这就去。”
    何老太太说完就要让儿媳妇把裙子脱了。
    她出门一趟,又瞧见儿媳妇从屋子里出去,在门上把成品裤子给拿回来了。
    “娘,宋少爷给了开门红包与一些布料,我便做主让人给娘做了裙子。”
    虽然布料是麻布,但总归是解决了家中只有一条裙子的窘迫之事。
    然后其余布料又搞了两条围裙。
    大宋许多劳动妇女都会如此,为的是避免搞脏了为数不多的衣服,还有厨娘,以及酒楼的服务人员皆是会如此做。
    如此一来她们二人的衣服,就不会磨损的过于厉害。
    “娘快试试。”
    何老太太虽然知道不该那个钱让别人去做,但也是儿子儿媳的一番心意,她接过抚摸了一下针脚,倒是挺密的,人家没有糊弄。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你把旧裙子脱下来,这个新裙子给你穿。”
    何老太太见儿子儿媳脸上笑容一顿,连忙摆手,遂主动解释:
    “你们都在宋少爷的店铺里做工,那里进进出出的。”
    “万一前堂忙不过来要你们去帮忙,穿的过于寒酸,岂不是丢了宋少爷的脸面?”
    “谢谢娘。”
    何氏更是面露喜色。
    她还是当新娘子那年有过新衣服呢。
    “还有小茹,宋少爷赏给你的一百文你就自己揣着,兜里有点余钱,不会被人轻易拐走,长这么大也该置办一件新衣服,剩下的就买些布料,奶奶亲自给你做一身。”
    何小茹面露惊喜之色。
    她着实是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惊喜。
    何老太太虽然明白宋煊不会把自家孙女纳入房中。
    毕竟她姿色不佳,但若是留在宋府当个仆人,那也是极好的。
    至少能够让孙女养养身体以及给自己攒些嫁妆。
    人家十二郎是个读书种子,将来是要当官老爷的,但总得有些信得过的人为他奔走吧!
    “谢谢奶奶。”
    何小茹立即开始数铜钱。
    她知道钱是给家里挣的。
    家里养活这么多人口,吃都吃不饱。
    就不要考虑其他的事了。
    奶奶能把宋少爷的赏钱给自己,她如何能不感到意外?
    何小茹把钱仔细的放进宋煊给她的钱袋里,嘴角止不住的咧开。
    足足一百文的巨款!
    是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掌控的数量。
    何小茹整个人都被巨大的欣喜所包裹。
    何三瞧着家人如此齐心协力,嘴角也是咧开,无声的发笑。
    “爹爹,今天还能吃肉包子吗?”
    听着小儿子的面带希翼的询问,何三顿时觉得自己应该豪气一把:
    “吃什么肉包子,今天炖猪肉吃!”
    “好唉!”两个幼童蹦蹦跳跳的。
    倒是何老太太开口道:“刚挣点钱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娘,这不是高兴嘛。”
    “你们在家待着,小茹跟我去宋少爷那里结工钱,回来买些肉和布料,你们在家看着孩子,生火煮些粥,要稠一些。”
    “唉,好,好。”
    晏殊站在所谓的军营街道,这里的路是真的烂。
    下点雨就会灌倒士卒的院子里。
    许多孩童身上皆是没有衣服。
    都这个点了,家里炊烟也很少有燃起的。
    她们这些妇孺脸上都是愁苦之色。
    青壮年都没见一个。
    “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吗?”
    “应该是这样的,甚至不是劳力,一天只吃一顿的也大有人在。”
    范仲淹这些年在基层待的时间长,对于百姓的民生是有些了解的。
    晏殊哑然。
    照此下去,到了冬日兴许要死上多少人呐!
    就这种屋子,叠加肚子里没食,她们如何能御寒?
    晏殊突然觉得宋煊说的是有几分道理。
    在南京的厢军尚且如此窘迫,那大宋别处呢?
    朝廷拨出不多的钱粮,用口吃食吊着你不造反就行。
    至于其他的,自己个想办法。
    晏殊看见为宋煊做工的人家出来,祖孙俩虽然身上穿的依旧破旧,但能看的出来脸上带着笑。
    大抵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日子有了盼头,才会更加拥护朝廷吧?
    晏殊再瞧着其余妇孺脸上的麻木、愁苦、了无声息,甚至连孩童也没有多少力气奔跑玩闹,心思越发沉重。
    “看样子书院的缺口资金用不着我来想办法,但是这些百姓赚到更多过冬的钱,还需我这个父母官来想想办法。”
    “同叔。”宋绶安慰了他一句:
    “在你来之前,他们便已然生活十分困苦,这根本就不是你的缘故。”
    “是啊。”
    晏殊踩着烂泥巴,往回走:“在我来之前如此,便是对的吗?”
    宋绶怔住。
    范仲淹跟上开口道:
    “晏知府,光靠着宋煊售卖那个话本小说,根本就无法雇佣如此多的妇孺,还需要想办法为她们提供做工的机会,要不然光靠朝廷的拨款,根本就无济于事。”
    晏殊低着头,一时间也没有想出什么好主意?
    难不成要靠着丝绸吗?
    可是他对于这行不是很了解,但又不能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免得被商人获悉,这帮人才是最善于钻营的。
    而且胆子也大!
    宋煊多年的经商经验,敢想敢做,晏殊猜测就是来源于此。
    “既然晏知府想要管一管百姓的民生,在经商方面,不如与十二哥儿多碰一碰,此子脑瓜子灵光,兴许就能想出办法来。”
    晏殊却是止住脚步:“安能让他小觑于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