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班主任”甲科第五?(三更)

作品:《大宋悍臣

    第134章 “班主任”甲科第五?(三更)
    范仲淹觉得晏殊真的是被宋煊几句话说的道心不稳。
    看样子是要做出一番成绩来,免得他这个曾经的神童天才,被新的神童天才所嘲笑!
    神童之间的思维与对抗,范仲淹觉得自己没有经历过,所以也不懂。
    但是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傲的地方,也能理解晏殊的小情绪。
    不过范仲淹对于扩建书院的方案,要回去仔细想一想才行。
    毕竟宋煊的书铺当真是赚钱啊!
    没等几日。
    该返回的学子也都回来了。
    包拯从家乡回来,特意带了特产烘糕,便于长期储存,让宋煊等人尝一尝。
    他已经教会了自己父母练习八段锦,期待过年回家时看一看效果如何。
    众人说着路上的见闻,各自背着书包一同走进书院。
    许多新生自是心怀激动之色,终于考进了应天书院。
    距离考中进人的梦想就更近了一步!
    其余县学考中进士的录取率更少,应天书院还算是有名气一些,尤其是费较少,师资力量也不弱。
    其实这两日便有学子进入书院,早就开始了分配宿舍。
    宋煊自是不住在书院里的。
    否则距离书院如此近的那处屋子,不是白买了吗?
    张方平还在考虑当中,是否要住校。
    包拯是决定要在书院里苦读的。
    他自认为与宋煊、张方平等天才是比不了的。
    至于先前来宋煊这里借宿的石介,已然在书院当中住下。
    “十二哥,今日你便会上台演讲吗?”
    “对的,等他们布置完毕,咱们就会集合在此了。”
    宋煊瞧着一帮学子门在摆弄木凳。
    多是为了新生订做的。
    毕竟从书院顺利毕业走的人,这两年实在是不多。
    如范仲淹先前在老家读书,进了应天书院苦读五年。
    最终登上乙科第九十八名。
    如今大宋的甲科并不是固定的三人,一般会是五人(三人最尊),甲科五等,其余为乙科。
    范仲淹从解试到省试再到殿试一举考中,用了五年时间,这都算是快速上岸的典范了。
    如今正在操持书院的是戚家第三代人,戚舜宾。
    继承他祖上的遗愿,把书院发展壮大起来。
    杨子晋他爹是靠着本地归德军将军赵直的资助,才得以开办学校以及保护不受他人侵扰才顺利办学。
    但随着赵直以及杨子晋他爹去世,书院又陷入了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
    还得是本地富商曹诚掏出数百万钱和上千卷藏书。
    历时两年建造屋子一百五十间,再次扩大书院规模,同时也遭到了真宗皇帝的奖赏。
    应天书院再次名声大噪。
    如今晏殊为啥要让范仲淹来做书院的掌教。
    一个是看重他的人品,在一个戚舜宾岁数也不小了,再加上他的金主曹诚去世。
    如今书院又陷入了资金困难的地步。
    别看书院招收如此多的学生,但不会向学生收费。
    全都靠着历代学长当官后,手头宽裕捐赠一些,或者本地富商捐赠一点。
    但是目前而言,他们的捐助对于书院这点钱,简直是杯水车薪。
    别说扩大规模,很难持续再办下去了。
    夫子们的薪水还拖欠着呢。
    好在是靠着晏殊的关系,搭上官府的线,能够获取一些拨款。
    戚舜宾也不会搞钱。
    他爹当官去,他就一直在操持书院。
    纵然曹诚家底丰厚,也撑不住这么多钱财投入。
    如今曹家已然落魄了。
    办学又是一件很费钱的事。
    当应天府知府晏殊提出要求并答应筹措资金后,戚舜宾很痛快就让出了书院掌教的位置。
    这个家谁来当,都都得头疼。
    没钱,什么事都办不了的。
    教书育人的夫子可以忍受拖欠薪水,但总归是能发的。
    但是你书院让别人干活,工匠们也是需要赚钱养活一家老小的。
    凭什么不给他们工钱?
    二十年前建造的一百五十间房屋,也是到了该修缮的时候。
    但书院的账上并没有多少钱了。
    不少房间漏风漏雨。
    时间还早。
    包拯带着宋煊去参观自己分得的宿舍。
    里面是两个通铺相对,总共住了八个人。
    屋子里的地面并不是石板铺成的,而是黄土地。
    兴许是多年学子们的踩踏,已然全都变黑。
    地面早就变得的坑坑洼洼的了,但出奇的硬!
    放个书桌都放不稳,当然了宿舍也不是学习的地方。
    不少学子一到晚上都不会学习,毕竟还要浪费蜡烛。
    宋煊随即扫了一下,比大学宿舍差了太多,冬天还好,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相互取暖,但是夏天就遭老罪了。
    屋子里弥漫着热气,宋煊倒是也没进去看,站在门口一览无余。
    此时屋子里只有两个人。
    从书院分配而言,许多人都是各自乡人排在一起。
    他们也算是相互熟悉,减少一些地域差异,引起的矛盾。
    更何况如今的时代,许多老乡都是互帮互助的。
    像韩智轩那样还没成事,就选择背刺的实在是少数人,遭人唾弃。
    包拯把自己的书包放在自己的铺位上。
    倒是靠边的一个,冬日里能抗风,他岁数也最大。
    包拯同宿舍的同窗打了个招呼,便走出来了。
    “如何,十二郎是住不惯吧?”
    听着包拯如此揶揄的语气,宋煊哼笑一声:
    “俺留宿街头数日,连破庙都睡过,你这种能遮风挡雨的房子,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张方平嘿嘿笑了一阵。
    他知道宋煊小时候去东京“穷游”过。
    手下的几个兄弟便是那个时候跟他一起回来的。
    几个孤儿聚在一起,在勒马镇以宋煊为首,闯出了自己的门道,不至于饿死的状态。
    所以张方平才肯定石介的那种“自我磨练”简直就是小儿科,一点用处也没有。
    若是石阶真遇到了过不去的坎,他自己个内心根本就不如他想象的那般强大。“所以十二哥与苏三郎分享了穷游的经验?”
    张方平打趣了一句,引得宋煊哈哈大笑。
    反正苏洵都是开始拿着家里的钱出去游玩,大手大脚到中期省着点后,最后讨饭回家的路程。
    多学点这方面的经验没坏处。
    包拯倒是不觉得宋煊在吹牛逼。
    因为有些真话,倒是在玩笑当中说出来的。
    “你就算爹娘在不是个玩意,你也不会落得这种下场啊!”
    包拯觉得依照宋煊家里能让他好好读书,指定不会虐待他的,如何能落得这样的下场。
    更何况宋煊自己个闯出来,手里有钱了,也不至于家族里的爷爷非要逼孙子去做事。
    上次包拯瞧见宋煊的祖父,那是一个挺和蔼的老头。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老头差点都要把棺材本拿出来赎孙子了。
    “被父母抛弃那年,俺一是想不开,自己跑出去玩的。”
    宋煊平静的话语,让包拯心中再次掀起滔天巨浪。
    一向待人真诚,嘴上总是挂着笑容的宋十二,他幼年竟然过的如此悲惨。
    “包兄,不用担忧,俺一点都不后悔。”
    宋煊甩着折扇笑道:
    “要不是如此出去闯荡一番,俺也不会结交几个过命的真兄弟。”
    “那倒是。”
    就在宋煊话音落下后,宋浩恰巧走过来:
    “十二弟,我们宿舍里宋痒宋祁两兄弟中了进士,正好空出两个位置,你与张大郎可来我这里住宿。”
    “多谢五哥好意。”宋煊一副难为的模样:
    “俺一个人住惯了,方才去瞧了宿舍环境,却是不利于俺休息,俺会跟书院申请不住宿,将床位让给远道而来求学的学子。”
    宋浩的主要目标也不是弟弟宋煊。
    张方平入院考试未第一,宋煊是第三。
    宋煊指定不会同意的,而且宋煊的学习方法也不适合他这种普通人。
    对于自家弟弟的认知,宋浩在现实层面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宋浩是想要把张方平带在身边,绝不会因为他年虽小就小觑他。
    因为他深知,张方平对他而言,才是最能帮助自己在科举上更进一步的那个人。
    故而宋浩当即转头问:
    “大郎可来与我等乡人同住,我等定会照拂于你。”
    张方平也是聪慧之人。
    自是明白宋浩的话里的意思,他当即诚恳的道:
    “多谢宋五哥的照拂,但俺已然求了十二哥,这段时间还是要在他家中借宿的。”
    宋浩心中的期望落空,脸上颇有几分尴尬的意思,随即道:
    “既然大郎已经安排好了,那也无妨,若是在书院当中有不明白的事,尽管来问我。”
    “多谢宋五哥。”
    待到宋浩走了,张方平松了口气:
    “十二哥,方才我那么说,会不会太伤他了?”
    “伤他妈的头。”
    包拯:???
    张方平知道他们哥俩是同父异母,但也没搭茬。
    宋煊甩了下折扇:“真以为旁人看不出他的小心思来?”
    “咳咳。”
    包拯小声劝了一句:
    “十二,这是在外面,我不清楚你们兄弟之间有什么矛盾,但最后还是要关起门来,这样即使将来为官,也不会被旁人挑出什么毛病。”
    “俺晓得。”宋煊扇着扇子道:
    “俺与俺大哥、二哥可是兄友弟恭的,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红过脸。”
    “就算俺二哥那般算计俺,俺也放过他了,就当没有这个亲哥,只不过他被俺爷给打断腿了,这事可不是俺出的主意。”
    相比于宋煊家里,包拯张方平都没有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所以也有些无法理解宋煊的小情绪。
    于是听到有人招呼新生们去院子前聚集,已然是有班级的名册,有夫子去点名,然后再去班级,相互认识后,下午才会去开那个典礼。
    范仲淹倒是没有搞什么快慢班的心思,但也是把入院考试前十名分到了一个班里。
    他们是最有可能在殿试当中能取得好成绩的那批人。
    他们之间相互督促,赶超学习,定然会起到好的结果。
    宋煊打量着自己班级的这帮人,像自己与张方平这样年岁不大的才是少数人。
    甲班三号宋煊。
    宋煊瞧着自己的位置,瞥了眼同样有些瘦弱的邻桌四号祝玉。
    于是他伸出手在同桌面前摆了摆:
    “你好,俺叫宋煊,行十二,很高兴认识你。”
    祝玉似乎有些局促,只是点头:
    “啊,你好,我叫祝玉。”
    然后便不言语了,只是低着头,一副i人的模样。
    宋煊便收回目光,在学堂里也不是单人一个书桌的,那造价还是不小的。
    不如两个人一个桌子,至少省下了两块好木料。
    尤其是这个屋子里的桌子是新做出来的,应该是刷过桐油了。
    祝玉眼睛偷偷瞥了宋煊一眼,觉得他长得有些高,且相貌堂堂,不知道好不好相处?
    他们甲班的夫子应天府学教授王洙,很年轻。
    王洙是宋城本地人,也是今年新考取的进士,中的是甲科第五名,但是只分配了一个庐州舒城尉。
    晏殊荐其才,来应天府学教授。
    当然了这也不怪朝廷,王洙是有“前科的”。
    因为同窗郭稹的过错,牵连了他,被取消参加考试的资格,待到下一次王洙才再次参加考试接连中三榜的。
    王洙瞧着乌压压的学子,其实他也是头一回,以前同样是站在下面的。
    如今站在讲台上,王洙这个新任老师,也是有些紧张的。
    “我记住你们大部人的脸了,我叫王洙,天圣二年甲科第五等。”
    “哇。”
    自是有学子连连惊叹,天圣二年的进士榜单因为宋氏兄弟两个人压住了其余进士。
    而王洙作为他们兄弟两个之间的排名,自是不如人家两个著名。
    但教授这帮学子们也是够用了。
    应天府书院考取进士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有三个是在前十名里的。
    苏洵他二哥苏涣同样是天圣二年的进士,此番苏洵去东京,也是有了寻亲的意思。
    “是应天府学教授,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之间能够相处融洽。”
    夫子讲话,学子们自是闭上嘴,静静听着。
    王洙指着前头的张方平道:
    “我听说你过目不忘,恰巧我也自幼学问记忆远超常人,找个时间咱俩比一比,让我试试你的深浅。”
    张方平对于自己的天赋是极为有信心的,听到此时夫子的话,他当即自信行礼:
    “敢不从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