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给朕查一个人(二更)

作品:《大宋悍臣

    第136章 给朕查一个人(二更)
    啪。
    天子赵祯下意识的拍了下巴掌。
    一个多年谜团在他心中解开,遂显得十分的兴奋。
    宋煊。
    宋温暖!
    好你一个没爹没娘的小乞丐,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跑回应天府老家去。
    直到今日才露出马脚,做出这等大事。
    当真是活的快意潇洒啊!
    赵祯一想到幼年时期给他了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乞丐不仅没死,还闯荡出些许名堂。
    他心里既感到欣慰,又有些想笑。
    毕竟当了皇帝后,真成孤家寡人了。
    皇帝的手中的小册子一下子,就被赵祯合上发出了声音。
    无论是刘太后亦,或者想要瞧瞧晏殊书信内容的宰相们,全都望向皇帝。
    突然发出如此声响。
    莫不是天子对晏殊如此处置不满意?
    台谏官辛若虚眼睛一亮,等着皇帝发怒,那自己的目的就达到了。
    赵祯见众人看向自己,先是慌乱了一下,随即扬起手中的小册子:
    “故事写的不错,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台谏官辛若虚脸上欣喜的表情再次落下。
    原来官家喜欢是宋煊写的那个荒诞故事。
    一只猢狲,有什么吸引力?
    话本小说这种一丁点也拿不上台面。
    辛若虚他爹曾经是大宋宰相,与马亮、吕蒙正、吕夷简、王珪等人都有姻亲关系。
    所以当吕夷简差人传话时,他立马就跳了出来。
    如今见目的没有达到,辛若虚脸上自是流出许多热汗来,一直低头,也不敢看向吕夷简。
    事情。
    办砸了。
    刘娥伸手让宦官把那个话本小说给她拿过来。
    刘娥仔细瞧了瞧。
    写的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猢狲。
    这有什么意思?
    刘太后随手就把小册子扔在地上,由宦官捡走。
    作为皇帝的赵祯看见这一幕。
    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与窘迫。
    刘娥虽然自幼把仁宗养大,但母爱并不多。
    堂堂皇后也用不着亲自抚养,她身边许多人都能养孩子,并且比她养的好。
    刘娥虽然在教育与生活上严格要求赵祯,但此时的刘娥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掌握了朝廷大权。
    仁宗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与傀儡无二。
    其实随着这两年的成长,再加上大臣们的教育,作为皇帝的赵祯心中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的责任,开始对自己母后如此强势心中有些不满。
    “朕才是大宋天子!”
    但一向性子温和知道隐忍的赵祯,也没有想要同他母后撕破面皮。
    只能不断的告诫自己年岁尚小,还需等待时机才能亲政。
    同一件事,天子这样做,摄政的太后那样做。
    说白了还是服从性测试以及话语权的问题。
    赵祯在刘娥眼里是自己权力的保障。
    这也是许多大臣都知道刘娥不是皇帝的亲妈,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告诉皇帝的。
    你一个臣子怎么敢离间天家亲情,不要命了?
    如今天子赵祯手里哪有什么权柄啊!
    故而太后完胜。
    刘娥也并没有理会皇帝脸上闪过的尴尬之色,只是淡淡的问道:
    “若是都看完了,那便议一议,那个叫宋煊的学子,可是违反了大宋律法?”
    “回太后,此事臣已经翻遍了宋律,并没有如此表明这样做是不妥的。”
    王曾当即站出来回复。
    他早就查清楚了,就等着有人出手。
    今日辛若虚这个台谏官出来弹劾。
    辛若虚家族与吕家是姻亲关系。
    此事说不准就是吕夷简在背后授意的。
    他把丁度扶上翰林学士的位置,难不成反手就要给“窦臭”翻案?
    王曾想不明白。
    但要是有人想要坐下宰相的位置,要动的就不止一个人,就算宰相被罢免,还有排在吕夷简前面的副相顶上呢。
    故而大宋朝中宰相的变换,一般要动好几个人的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多余的位置可以给你倒腾。
    王曾也自己算过宋煊这间书铺的流水,一个月至少也能有五百贯。
    而他这个宰相一个月总归是科钱三百贯,衣赐二百匹,罗一匹,禄粟一百石。
    林林总总算起来,指定比宋煊的利润高上不少,但这是宰相的待遇,低级文官可就不如宋煊了。
    若不是晏殊在信中说宋煊拳拳之心,要把利润分润给应天书院,作为修缮校舍以及给师生供餐,还有扩大校区等等,王曾也不会仔细核查此事合法不合法。
    因为王曾深知办学是及其耗钱的事,应天书院这个私学能够顺利办几十年,完全是本地乡人慷慨解囊。
    如今赵曹两家都没有余钱了,晏殊只能想法子搞钱才能办学,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既然没有违反大宋律法,那就用不着多言。”刘太后瞥了曹利用一眼:
    “曹侍中是见过宋煊此人,他的脾性可了解?”
    曹利用没想到自己会被突然点名,于是下意识开口:
    “回太后,此子待人接物倒是豪气,见识不小,才华也好,若是他将来能够考中进士,必定能够为朝廷效力。”
    刘娥倒是挺意外的。
    一向不好相处的曹利用,会如此高评价一个学子。
    宋煊有才华的事,众人都晓得。
    有见识这事,也从他写的策论里让他们了解了。
    尤其是西夏国主李明德还挺配合的在边境搞事了。
    如今大宋天子年幼登基,无论是契丹还是西夏,都想要试一试大宋的深浅,希望能够占到一些便宜。
    吕夷简更加确信,曹利用他公然在朝廷上夸耀宋煊,那便是真的起了召他为婿的心思。
    看样子老曹的野心不小啊!
    北宋二府制度,枢密院与中书省相互制衡。
    目前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事,宰相与枢密院长官之间是互不通气的。
    只有到了庆历年间,因为宋夏战事,才一度以宰相兼任枢密使。
    整合大宋的所有资源,战事一结束,立马分权。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能站在这里的,哪一个不是人精?
    “既然应天书院缺钱,又是官学,哪能让一个尚且弱冠的学子挣钱养书院?”
    “朝廷总归是要拨些钱粮的,晏殊有困难也不跟朝廷说,是觉得我不会理会他吗?”
    刘太后此话一开口,几人鸦雀无声。
    “你们拟出个章程来,我是知道今年进士里,有好几个出自应天书院的。”
    “喏。”
    待到今天议事结束,宰相们便回到中书省,曹利用回枢密院,想了想又回家继续写信。
    赵祯也离开这里,直接喊来自己的心腹宦官杨怀敏,让他去把皇城司下辖的探事司亲事官招来。
    高遵甫跟他爹一样都是门荫入仕,全都是将门子弟。他十几年后生的女儿高滔滔,也是一位临朝听政的主。
    “拜见官家。”
    高遵甫很是意外,不知道天子突然召见自己所谓何事,故而一直弓着身子。
    只有正式场合臣子才会跪拜皇帝,平民百姓见天子只需要揖拜礼就可。
    赵祯瞧着高遵甫道:“朕可以信你吗?”
    听到这话,高遵甫立马跪在地上:
    “官家,臣自祖父起便为大宋征战,臣父亦是如此,臣也愿意为官家鞍前马后,誓死效忠。”
    不是谁都能给皇帝看家护院的,大多数都得三代清白。
    虽然武将们遭到打压,但是他们的子嗣一般都会在禁军有个官职,一辈子衣食无忧。
    高遵甫很是激动,难不成天子这是要反抗皇太后了吗?
    “好。”赵祯这才从严肃脸换成温和的脸:“朕要你帮我去查一个人。”
    “请官家明示。”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宋煊。”
    在大殿内,太后刘娥正在接待刘晔。
    刘晔要去河南府当知府。
    此人先世代郡人。后魏迁都,因家河南。
    唐末五代之乱,衣冠旧族出系无所考,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隽至晔十一世皆葬河南,而世牒具存。
    所以刘娥独自召见他。
    刘娥知道他们家是名族,想要见一见刘晔的家谱,说什么恐与吾宗同也。
    结果刘晔非常不上道,前几次都拒绝了。
    今天被再次召见,刘晔见拒绝不了,直接装作晕倒中风了,根本就不理太后这茬。
    这也不是刘娥第一次跟朝中姓刘的认亲戚。
    主要是刘娥出身歌女,家境贫寒,显得极为自卑,连她父母的身世都是编纂的。
    当然刘娥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我这么牛逼,那必须得有一个牛逼的祖上才更能彰显实力啊!
    这种事自古以来给自己找牛逼祖宗是做法很常见。
    刘娥执政手段是有一些,但认祖宗这种事嘛,与同样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差上不知多少倍。
    如今又以太后身份摄政,可她自己家里人丁稀少。
    唯一的外戚还是她那个改姓的前夫哥,根本就无法为她在朝中提供太多的助力。
    刘娥的摄政地位并非所有人都认可。
    尤其是部分士大夫和宗室成员对她的权力持怀疑态度。
    故而刘娥急需要在朝中找一堆簇拥,认亲戚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可刘娥发现并不是所有士大夫都跟张耆一样。
    再加上刘娥又有要穿龙袍的小道消息出来。
    她是要效仿武则天吗?
    那谁还愿意跟她粘锅啊!
    躲还来不及呢。
    刘娥见刘晔中风了,大惊失色下。
    脸色又极为难看。
    他宁愿这样都不与我承认有亲戚关系。
    如此看不起我?
    岂有此理!
    但她却没法子直接罢免刘晔的官职,只能暗自生气,差人叫来御医为他诊治。
    ……
    应天书院。
    范仲淹手里那个木质喇叭,用来扩充自己的音量。
    好在新生只有三百八十八人,垫底的是范详,如同第一名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如此规模的讲话,范仲淹确信学子们能够听清楚。
    至于口音问题,后面还会发一下他这个新任掌教的要求,给所有学子,而不是仅仅是新生的。
    除了新生入场外,同样也有不少老生在那里准备听一听新掌教要说些什么。
    据他们了解,戚掌教已经干了十几年来了,现在胡须发白,也该让年轻人来操心一二书院。
    众人排着队。
    张方平作为第一个排头自是昂首挺胸,又有些小紧张。
    他才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主。
    至于宋煊,他根本就不在乎,而是对自己这个新同桌有些好奇。
    稍微有点娘们唧唧的。
    又姓祝,可千万别搞什么祝英台那一套啊!
    “祝兄弟是不舒服?”
    宋煊手里拿着折扇:“俺看你一个劲的流汗。”
    祝玉连忙摇头:“多谢宋兄关心,突然有这么多人,我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哦。”
    宋煊颔首。
    原来是社恐啊!
    那自己放心了。
    毕竟如今这个时代,女子虽然能学习,但是参加不了科举的。
    诸如才女李清照之类的。
    但是能出现李清照这样的才女,家里也多是富商或者是士人家族。
    她们通常在家中由父亲、兄弟或聘请的教师进行教育,很少会到外面上什么县学州学之类的。
    因为根本就不收!
    “这种事祝兄弟也用不着担忧,人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的,过不了几日,你就习惯了。”
    听着宋煊的宽解话语,祝玉也是点点头,希望如此吧。
    天气炎热,晏殊以及一帮年事已高的夫子们并没有上台,就范仲淹自己去讲个话,然后再由宋煊说几句,激励大家。
    反正学子们晒一晒也没什么关系,这点苦都受不了,还怎么受读书的苦?
    范仲淹瞧着学子们有序入场,又看见小广场周遭也站着不少老生。
    “十二哥,一会你上台讲话紧张不?”
    “俺叫不紧张。”
    “哈哈哈。”
    张方平闻言大笑起来,他们甲班是坐在最左侧,完全没有按照什么甲班必须坐在中间之类的规矩。
    王尧臣倒是有些惊讶,连带着祝玉也偷偷瞥了一眼宋煊。
    他要上台讲话?
    “十二郎是提前得到消息了?”王尧臣轻声询问。
    “嗯,掌教与俺提前说了,让俺准备,免得今日上台讲话,阿巴阿巴的什么都说不出来!”
    如今在大宋这种演讲一般都不会搞什么当众念稿子之类的。
    你都不把稿子背下来,都没资格在上面讲话。
    或者连现场发挥都没法搞,还怎么让我们承认你有才华啊?
    王尧臣哦了一声,明白是宋煊策论写的好,又有才华,随即小声道:
    “十二郎,你那书铺的部分利润要分给书院是真的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