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船舶

作品:《风起北美1625

    第275章 船舶
    随着大量移民的到来,启明岛的社会生活,乃至自然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明移民的大批涌入,使得沿海大片荒地和森林被开垦为肥沃的农田。
    大大小小的屯殖点星罗棋布,特别是在启明岛东南沿海出现了始兴、广丰、新宁等人口较为稠密、经济也得到初步发展的小城镇。
    这些城镇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贸易的集散地。
    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此时的新华境内,地多人少,只要肯劳动,除了实在愚不可及的土人之外,大多数人都能在完成约定的服务期后,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积累一笔可观的财富,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有产者。
    发财致富、出人头地是这样的可望又可及。
    因此,所有的移民们无不庆幸能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所在,并且都在尽心尽力地经营自己的事业,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拼搏着。
    一些农人在农闲时会狩猎动物、获得皮毛,也会在渔汛期,抄着简易的渔网或者木桶,在溪流河道中捕捞不计其数的洄游鲑鱼。
    还有些农人则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并在船匠的简单培训后,将林中的乔柏(即西方红柏)、黄柏(即阿拉斯加黄柏)、松杉等树木砍伐后,烤制柏油、松香,然后售于造船厂,或者以零工的方式直接参与造船。
    这些手工业活动不仅增加了收入,也为启明岛的造船业提供了重要原料和辅助劳动力。
    以后世的技术眼光来看,即使到了18世纪中期,船舶的发展也没有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船舶其实就是一种机器设备,按理说应该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改进。
    由于战争的因素,海上贸易发展得也是极为迅速,船舶技术没理由保持如此长的时间而没有太大的改进。
    盖因,在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期,一些非常引人关注的航海发现是由一些本来并不显眼的小船完成的。
    在经验丰富的航海能手的驾驭下,普通的木帆船也能证明自身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工具。
    因而,对船舶进行改进的需要并不迫切,人们也没有将新的数学和物理理论引入到船舶设计当中。
    通常情况下,船舶制造者一般不太重视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力求寻找代表着折中了各种相对因素的成功设计。
    而启明造船厂自建立以来,就始终坚持将理论和实践加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在建造新型船舶时,会通过数据论证,并在试验水池进行反复试验,以期在船舶建造的初时阶段就将各种不符设计的要素加以改进和优化。
    这种科学的方法使得新华的造船技术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已逐步趋近于这个时代,甚至在某些设计理念上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
    比如,造船厂结合欧洲的软帆与中式硬帆的各自优点,给船舶设计出一种弧形面的半硬帆,这样的帆在逆风和侧风时更好的利用伯努利原理,使船只的速度相对更快。
    比如,采用可拆装的水密舱设计,用类似于农村粮仓仓门那种阴阳槽,在靠近中轴的水密舱将舱板做成可拆卸的装置。在靠港装卸货物时,会拆掉部分水密舱,让底舱全通,航行时再装上去。
    另外,考虑到飞剪式移民快船在航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剧烈摇晃的情况,造船厂还充分借鉴了大明船匠带来的黑科技——减摇水舱(减少纵向摇晃)和减摇鳍(减少横向摇晃)。
    为了让船舶操作更为省力,采用了平衡升降舵。
    而为了能安全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避免船只因恶劣海况而倾覆,造船厂也借鉴了欧洲抗沉技术,将船壳设计为两层,一层沿着肋骨的外侧铺,一层沿着肋骨的里侧铺。
    当船只的外层船壳破裂时,海水会涌入两层船壳之间的夹层,而不会直接进入底舱。
    还仿照18世纪中晚期欧洲船舶的建造方法,沿着水线的上方位置建了一条通道,从此可进入两层船壳之间的夹层,进行必要的修理和堵漏。
    囿于麻绳原料的短缺,并受后世造船工艺的影响,启明造船厂在去年新建三艘移民专用船时,摈弃了传统的大麻纤维制成的锚缆和部分索具,取而代之的则是铁制锚链和铁制索具(18世纪末,英国才开始使用铁制锚链和索具)。
    通过一次成型的模具制作,铁制锚链的成本并不比麻绳锚缆贵多少,而且还不易损坏和折断。
    大麻纤维制成的缆绳极易受干湿季交替变化的影响,用不了多久会腐烂,特别是进入热带海域时。
    而铁制锚链则不会受其影响,并且卡在岩石中间也不会轻易断裂。
    锚链不用时,可以存放在小舱中,而缆绳则需要在最有经验的水手往缆箱里卷绕,这样才能没有缠结地迅速拉出,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堵塞。
    这在外人看来,新华的船只将锚链和部分索具更换成铁制的,无疑太过奢侈。
    要知道,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铁,都属于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会轻易这般“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物上面。
    新华如此这般豪横,却是凭持着自身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
    经过数年的技术沉淀,新华的钢铁产量也日趋稳定并逐步增长。
    去年,出于战争的需要,广丰钢铁厂生铁产量达到创纪录的210余吨,钢28吨,为新华的机械、五金、军工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原料。
    当然,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个产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甚至还不如后世某个钢铁小厂几天的产量。
    但在这个时期,与诸多可炼制钢铁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却是妥妥的钢铁生产“大户”之一。
    作为世界上铁产量最多的国家,大明遵化(今唐山一带)官办铁厂的产量最高也不过70余万斤(明代一斤为600克),折合420多吨(正德年间整个遵化铁产量可能在三千吨至四千吨左右)。
    再看欧洲各国,西班牙铁的年产量大概在1000-1500吨,神罗的铁产量也与此相近,约千吨左右,法国略高一点,铁产量在2000吨至3000吨,英格兰则有4000吨上下,瑞典铁产量最高,凭借达拉纳地区最为优质的矿石,每年铁产量在1万到1.5万吨。
    而新华以区区一万六千余人的规模(截止1633年底),便生产了两百四十吨的钢铁,也足以傲视整个美洲地区。
    整个西属美洲殖民地虽然采矿业“发达”,但相应的工业却极其落后,而且受西班牙本土政府的限制,钢铁产业更是几近于无,只有寥寥十几个冶炼小作坊,铁产量仅有可怜的数十吨,主要满足殖民地日常需求。
    其实,以穿越众拥有领先这个时代的技术和理念,再加上有培养数年的铁匠和学徒,钢铁产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只不过,囿于人力短缺的问题,才使得钢铁冶炼规模在短期之内无法迅速扩大。
    需知,这个时代,不论是东方,还是欧洲,钢铁冶炼的燃料还主要以木炭为主,以至于炉温相对较低,这就大大限制了高炉的效率和钢铁的质量。
    而广丰钢铁厂早已开始使用焦炭炼铁,仅凭这种冶炼技术,就将所有国家和地区远远甩在后面(中国古代从北宋时期便有少量焦炭炼铁,但囿于煤铁储藏的不同地方,未曾大规模的推广)。
    “这要是能搞出来动力强劲的蒸汽轮机,咱们就可以直接上马铁船了。”启明造船厂负责人周勇看着船坞中正在搭建铺设龙骨的一艘大船,感慨地说道:“到时候,别说一千吨的大船,就是一万吨、两万吨的巨轮咱也可以给你造出来!”
    启明造船厂总工程师汤启东瞥了他一眼,微微摇了摇头,说道:“且等着吧!新华重工那边到现在为止,就搞出了两台试验性质的抽水机,而且还三五不时地出故障。瞧这架势,没有七八年时间,恐怕根本就搓不出一台可实用的蒸汽机。”
    “没关系,七八年不行的话,那就十年二十年,只要咱们肯舍得投入,弄出一台蒸汽机不过是早晚的事。对此,我深信不疑!”周勇信心十足地说道:“我觉得,影响蒸汽机制造的主要限制因素不过就是许多部件的精度不够,材料也不过关,所以才迟迟无法弄出一台可用的机器。”
    “咱们还是人口太少了,缺乏相应的工业规模优势!”汤启东叹了一口气,“别看我们一口气成立了所谓的轻工集团、重工集团、粮食储备集团、化工集团和运输集团等几个独立经营主体,但这些企业的规模和生产技术连后世的乡镇五小企业都比不上。”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周勇笑了笑,摆摆手说道:“工业技术的进步和规模优势的扩大,那需要一步一步地坚定走下去,才能慢慢实现的。咱们只要走对了方向,一点一点地向上攀登就是,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你说是吧?”
    “……”汤启东看了他一眼,撇撇嘴说道:“我怎么觉得,你这话说得有点老气横秋的。”
    “咱们来到这里已经九年了。”周勇悠悠地说道:“而我在上个月也刚刚过了三十一岁的生日,突然一下子就感觉自己老了。”
    “哈哈……”汤启东闻言,忍不住笑了起来,“三十岁就感觉自己老了,那罗主任他们四十好几了,岂不是……”
    “是呀,在这个时代,很多四十多岁的人,都是爷爷辈了……”
    说完,两人顿时相视而笑。
    “你说,永嘉堡(今阿伯尼港)那边发现的铜矿到了明年应该可以开采出来了吧?”周勇问道。
    “怎么,你想给船底覆铜?”汤启东立时猜到了他的用意。
    “是呀,给船底包括一层铜皮,这样除了可以更好的保护船底外,还能减轻船只的维护成本,无需经常清理下面的藤壶和附着的水草。”周勇说道:“若是稍加不注意保养的话,船底会很快被船蛆所破坏。而且,船底的附着物太多,还会影响船只的行驶速度。”
    “除此之外,水线下面的铁拴也要用铜拴来代替,从而减少船体腐蚀的程度。去年移民船队返回新华后,那几艘老船拿来做保养时,我们的匠人发现船舵上的铁拴已经腐蚀得连舵也快要跟着腐蚀了。”
    “我记得英国人好像是在十八世纪初,就提出要给船底包裹一层铜皮的建议。不过,直到北美独立战争前夕,他们才试验性给一艘军舰的船底包上了一层薄铜板,由此证明其效果非常良好,继而开始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以前呢,咱们缺铜料,只能偷摸地从西班牙那里走私一点,连铸造铜炮和辅助钱币的原料都不够,自然就搁置了这种想法。要是永嘉堡那边的铜矿能进行大规模地开采和冶炼,咱们就可以不再为铜料的短缺而这般费心了。”
    “开采是肯定的,但我估计初期规模肯定不大。”汤启东想了想,说道:“永嘉堡位于海湾深处(即狭长的阿伯尼内湾),据说周边的印第安人部落并不多,这就使得可供采矿的劳动力数量也不会很充足。一年下来,冶炼出的铜料撑死也就几十吨,未必能够匀出来给我们船厂所用。”
    “若是实在缺人的话,我们可以出动军队去抓嘛。”
    “上哪儿去抓?”
    “岛上内陆深处、金沙河流域、西雅图地区,甚至是哥伦比亚河两岸,肯定有不少印第安部落,怎么着也能搜捡出几千上万人。”
    “捕奴?”
    “瞧你说的!”周勇笑了笑,脸上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我们这是带领他们进入新时代,让他们过上更为文明和更为开化的生活。当然,这需要他们稍稍付出一点代价。”
    “人家可未必愿意舍弃现在的自由生活。”
    “那可由不得他们。”周勇看了一眼船坞中忙碌穿梭的几个印第安辅助劳工,面无表情地说道:“为了发展,为了后世子孙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有些人势必要做出牺牲的。”
    “也包括那些大明移民?”
    “当然。”周勇转头望向他,“甚至,也包括……我们。”
    “你……”汤启东一时无语。
    经过与西班牙人一战,新华算是彻底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了。
    那么,为了加快发展,也为了整合人力,此前对地方土著施行的各种怀柔温和政策势必要做出一些调整了。
    所有人都要被绑上新华这列高速行驶的火车,哪怕你再不情愿,再激烈反抗,都要被强行裹挟进来,跟着一起狂奔向前。
    要么跟着一起走向终点,要么被挤下车来碾压而过。
    没有人可以阻挡这台高速列车的前进,更没有人可以延缓它的速度。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