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从今日起,朝政尽在朕手(第一更)

作品:《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第690章 从今日起,朝政尽在朕手(第一更)
    三月初三,太极殿。
    李承乾一身赤黄色衮龙袍,头戴白玉冕旒,坐在御榻上,神色肃穆的看向殿中群臣。
    整个长安所有九品以上官员,全部在列,从太极殿蔓延出去,一直到太极门的边缘。
    侍中孙伏伽站在群臣左上,高声道:“惟永惟十年,岁次戊午,三月丙辰,朔初三丙寅日,皇帝若曰:
    於戏!
    惟天育生物,必极其毒而后臻于和。
    惟君保天禄,必登厥德而后厎于道。
    金紫光禄大夫、司徒、尚书左仆射、赵国公长孙无忌,抚四夷,亲万国,文以和政,武以宁乱,修德刑为战器,阅礼乐为身文,虽其功不自伐,已为众所共钦。
    不有殊荣,曷酬盛德?
    兹用命尔为太尉,领政事堂事,散官勋封如制度。
    钦此!”
    长孙无忌有些惊讶的站出,随即跪倒,沉沉叩首:“臣谢陛下隆恩,陛下圣寿无疆。”
    群臣看着长孙无忌,一时间有些感慨。
    多少年了,长孙无忌终于离开了尚书左仆射的位置。
    虽然有些唏嘘,但在心底深处,不知道多少人,身体有种控制不住的蠢蠢欲动。
    长孙无忌一离开尚书左仆射的位置,那么后续一连串的人补充上去,那是一连串无数的人事变动啊。
    李承乾目光从群臣身上扫过,然后看向长孙无忌道:“舅舅平身吧,日后军中的事情,舅舅要多关心一些。”
    太尉,金印紫绶,武将之首,掌天下兵马事。
    大唐上一位活着的太尉,是那位尚书令、太尉、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天策上将的秦王。
    也就是先帝。
    长孙无忌自然不可能复制先帝之事,甚至他这个实际上的太尉,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实实在在的掌握军事了。
    李承乾自从登基以来,说出于朝政平衡的原因也罢,说他为了长孙无忌的长久着想也罢,起码长孙无忌十几年都没有掌控军权,甚至李勣做的都比他多。
    如今大唐的军中,几乎全部都是皇帝的亲信。
    当然,长孙无忌毕竟是前任司空,尚书左仆射,早年他也是跟着先帝一起征战杀伐的,军中的那些人手虽然多年没有怎么理会,但是人还在。
    “臣领旨。”长孙无忌沉沉叩首,他知道,皇帝让他多关心军中事务,实际上就是让他少操心些政事了。
    长孙无忌退回到班列之中,然后持笏战立。
    ……
    孙伏伽再度拿起一封诏书,群臣的目光立刻落在上面。
    长孙无忌辞任尚书左仆射,那么尚书左仆射自然要有人继任。
    谁呢?
    会是李勣吗?
    还是说是其他人?
    整个大殿之中,一时间不知道多少人。
    呼吸沉重的可怕。
    孙伏伽无视众人的视线,打开圣旨,高声念道:“惟永惟十年,岁次戊午,三月丙辰,朔初三丙寅日,皇帝若曰:
    於戏!
    端右望隆,寄任尤重,实资勋德,朝难其选。
    金紫光禄大夫、司空,尚书右仆射、英国公李勣,识度宏远,才略优赡,博综机务,兼资文武。
    可尚书左仆射,散官勋封如制度。
    钦此!”
    李勣在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就已经站了出来,在殿中跪倒:“臣李勣,叩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寿无疆。”
    李勣的身体不由得微微颤抖。
    他自己的行事,他自己是知道的,不算是太好,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差。
    起码在整个朝中的高层当中,不会有多少人将他当做是自己人的。
    甚至皇帝也不会。
    但这就够了,李勣隐约明白了皇帝的想法,他大体也明白了皇帝用他的真正原因。
    但,他接受。
    他愿意接受。
    尚书左仆射,天下左相,虽然还在长孙无忌之下,但他已经有了可以和长孙无忌掰手腕的力量。
    “平身吧。”李承乾对着李勣轻轻点头,说道:“赋税天下之重,钱粮天下之重,农耕天下之重,此种诸事,拜托英国公了。”
    “臣领旨,陛下万寿!”李勣再度叩首,然后起身,退回到班列之中。
    一时间,群臣的呼吸声再度沉重了起来。
    李勣从尚书右仆射,升任到尚书左仆射,那么他空下来的尚书右仆射,又该是谁接替。
    站在李勣身后的杜正伦神色最是平静,他不过是刚刚回朝任中书令,尚书右仆射还轮不到他。
    于志宁微微低头,目光淡定,尚书右仆射是做事的,也轮不到他。
    其他人,孙伏伽也没有多少机会,难道是张玄素,也不对,他也不是做事的。
    阎立德,还是崔敦礼?
    ……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神色平静的看了一侧的孙伏伽。
    孙伏伽微微躬身,再度拿起一封诏书,面对群臣,高声道:“惟永惟十年,岁次戊午,三月丙辰,朔初三丙寅日,皇帝若曰:
    於戏!
    仆射贰令之职也,奉常正卿之选也,假中台之极称,冠列寺之崇秩。
    受此兼合,必资重贤。
    银青光禄大夫、太常寺卿、五强县男赵元楷,道合时中,识通政本,清贞不挠,方廉自持。
    可尚书右仆射,散官、勋、封如故。”
    太常寺卿赵元楷,有些发懵的站了出来,然后走到殿中,跪倒在地对着丹陛之上,沉沉叩首道:“臣赵元楷,叩谢陛下圣恩,陛下万寿无疆。”
    说着说着,赵元楷声音竟然忍不住的有些哽咽起来。
    他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有机会做宰相。
    群臣也没有想到,皇帝选择继任尚书右仆射的竟然是赵元楷。
    按道理说,九寺寺卿,直接擢升为尚书右仆射,多少有些超拔之意,毕竟尚书右仆射是从二品,九寺寺卿多是从三品,但偏偏,赵元楷是太常寺卿。
    太常寺卿是九寺寺卿当中,唯一的正三品,唯一可以与六部尚书平起平坐的,所以,赵元楷从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升尚书右仆射,起码是能够说的过去的。
    李承乾坐在丹陛上,看着赵元楷,平静的说道:“多年以来,卿从司农寺卿,升太常寺卿,多管天下农改之事,这些年天下丰收,粮食满仓,卿功劳盛大,朕以宰相酬功,亦是感念卿之辛劳。”
    这些年,李承乾在农事上用心很多。
    从农具,到农种,到耕种良法经验,一次又一次的全面革新,最后导致天下的粮食每年都丰收。
    这里面,全面负责的人就是赵元楷。
    从贞观年间,到现在永惟十年,赵元楷用心很多。
    “多谢陛下!”赵元楷有些感激的叩首,他的功劳皇帝竟然全部都看在眼里。
    李承乾微微点头,说道:“耕者,天下之本,爱卿如今虽升尚书右仆射,但仍旧需要多注意农事改革之事,不可懈怠。”
    “臣领旨。”赵元楷认真躬身,然后起身缓缓退入班列之中。
    群臣当中,不少人现在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
    “赋税天下之重,钱粮天下之重,农耕天下之重”,这是皇帝对新任尚书左仆射李勣说的。
    “耕者,天下之本”,这是皇帝对新任尚书右仆射赵元楷说的。
    皇帝对尚书左右仆射说的都是同样的话,这是否意味着,朝廷整体风向的转变?
    李承乾平静的看向群臣当中的中书令杜正伦,开口道:“杜卿。”
    “陛下!”杜正伦站出肃然拱手。
    “多年以来,爱卿镇守南疆,着实辛苦,但更值得赞扬的,是多年来对稻种的改良更新。”李承乾侧身看向群臣,道:“在林邑南方和室利佛逝,有些地方有一年三熟的稻种,这些年通过商贸到了广州,通过杜卿多年培育,广州亩产大增,如今已经陆续福闽和吴越之地培育,将来天下产粮大涨已是必然。”
    如今整个天下的温度都是逐渐的变暖,正是对东南亚粮种在大唐改良的最佳时机。
    “臣等恭贺陛下!”群臣惊讶的同时,齐齐拱手,他们太清楚粮食对如今大唐的重要性了,
    从东岛三国的数百万百姓,还有西域控制西突厥,将来对吐蕃的准备作战,都需要大量的粮食支持。
    “英国公,赵卿,杜卿。”李承乾声音落下,李勣和赵元楷同时跟着站了出来。
    三人齐齐拱手道:“陛下!”
    “从今日开始,你三人统管天下农耕,钱粮和赋税诸事,一切以天下赋税为日后治理根本,但有阻碍者,斩!”李承乾直接在御案上重重一拍。
    群臣肃然拱手道:“喏!”
    ……
    孙伏伽,孙伏伽继续展开新的圣旨,高声道:“惟永惟十年,岁次戊午,三月丙辰,朔初三丙寅日,皇帝若曰:
    於戏!
    九卿之重,参理于佐邦;纪掾属序,稽其职业;百事根本,在文昌官。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卢承庆,可太常寺卿;松州刺史王仁祐,可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尚书右丞卢承业,可松州刺史、
    吏部考功司郎中王师旦,可尚书右丞;吏部考功员外郎李敬玄,可吏部考功司郎中。”
    孙伏伽声音落下,众人已经齐齐在殿中跪倒叩首。
    一系列的人事调动,让群臣看的眼缭乱,不过很多人都看的明白,皇帝基本还是围绕尚书省在做动作。
    卢承庆是房玄龄的人,早年因事调任益州大都督,现在回任太常寺卿,正三品。
    卢承业是卢承庆的亲弟弟,卢承庆回了朝中,卢承业是有外调的需要的,从三品的松州刺史也可。
    当然,也可以不调,毕竟九寺并不属于尚书省的门下机构,它归皇帝直管。
    可是卢承业依旧被皇帝外调,说明卢承庆皇帝有大用。
    另外,这里面真正令人在意的,是多年考功司郎中王师旦,升任尚书右丞。
    王师旦在吏部多年,实际上,他才是长孙无忌真正控制吏部的核心人员,但现在他调走了。
    吏部的核心,从今日开始彻底掌握在皇帝手里。
    出身赵郡李氏的李敬玄,开始正式代替皇帝执掌官员的处分,议叙,还有科举诸事。
    从吏部尚书阎立德,吏部侍郎李乾祐,到吏部考功司郎中李敬玄,都在皇帝的掌握当中。
    整个吏部,全部在皇帝的掌握当中。
    人心蠢动。
    长孙无忌站在群臣之首,哪怕不回头看,也能知晓一切。
    但他心思很平静,皇帝虽将他彻底踢出了吏部,但却将他在尚书省的力量留了下来。
    王师旦从正五品考功司郎中,升任正四品下尚书右丞,和尚书左丞裴熙载一起,牢牢的控制住了整个尚书省的执行层面。
    皇帝在提他保留足够影响力的同时,也在挟制李勣和赵元楷。
    皇帝的权术越发的精通了。
    长孙无忌刚刚从尚书左仆射升任太尉,皇帝便已经瞬间彻底掌控住了朝局。
    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全是皇帝的人。
    大唐已经彻底完成了迭代。
    ……
    绿柳垂下,春意盎然,
    李承乾坐在御辇上,从献春门而过,路过万春殿,最后在立政殿落下。
    “陛下!”苏淑带着众人从殿中迎出,然后齐齐福身行礼道:“参见陛下!”
    “平身吧。”李承乾神色温和的将苏淑搀扶起来,然后一起走入内殿,蹲在刚刚半岁的永乐公主摇篮边,神色有些发呆。
    “陛下为何看起来神色不佳?”苏淑朝着旁边的侍女摆摆手,然后在李承乾神色蹲了下来。
    李承乾微微抬头,叹声说道:“朕也不是神色不佳,只是没有自己预想当中的那么高兴罢了。”
    长孙无忌成了太尉,位列百官之上,虽然已经有插手朝政的机会,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一锤定音的能力。
    李承乾开始彻底的掌管天下,然而大权在握,需要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内外朝政,他也没有多少心思去高兴。
    苏淑握住李承乾的手,说道:“要不臣妾陪陛下到后苑去走走,散散心。”
    “也好。”李承乾稍微起身,顺手抱起来女儿永乐公主,看着不哭不闹的女儿,他神色已经放松了许多。
    苏淑跟着低身,然后对着站在殿中的许萱和贺兰敏月,说道:“你们俩也一起来吧。”
    “喏!”许萱和贺兰敏月同时福身行礼。
    李承乾侧身,目光在贺兰敏月的身上扫过,眼底一瞬间幽微起来。
    随即,李承乾轻轻笑笑,走出殿中,看了贺兰敏月一眼,说道:“朕听说,武婕妤的母亲,在过几天就是八十大寿了?”
    “是!”贺兰敏月立刻点头,说道:“外祖母马上就要八十了。”
    李承乾叹息一声,说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更难得,这样吧,过几日,敏月和武婕妤一起回老宅看看,宫中再出一份贺礼,也算是真的一份心意。”
    “多谢陛下。”贺兰敏月脸上满是欣喜。
    李承乾眼神深沉的笑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