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此旨明传天下!

作品:《大明词条:朕乃崇祯,千古一帝!

    第75章 此旨明传天下!
    崇祯十七年四月一日。
    一道自关外夜不收千里加急传来的密信将朱由检从睡梦中惊醒。
    密信中只有一句话。
    “建奴前锋两万大军已过宁远!”
    这不是两万流民,也不是两万降军,而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重甲骑兵。
    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八旗!
    朱由检虽然没面对过女真,但也算上过战场,亲眼见证过闯军老营兵的实力。
    大概有个模糊的认知。
    老营兵的战斗力大概相当于两紫词条,降军略逊于绿色词条,流民在有督战队的情况下略强于白色。
    而在历史中,李自成和满清在山海关大战,被满清八旗打的大败。
    朱由检估计,女真下五旗战斗力最少是三紫词条,最高可能比红色词条弱不了多少。
    而上三旗很可能有红色词条的实力。
    根据情报,满清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总兵力很可能达到了五万人左右!
    他这边能抗衡的,却只有关宁军内的一万精锐,和两千多骑玄甲军。
    实力差距有点太大,朱由检不得不谨慎对待。
    之前倪元璐等人已经做了预案,但女真的速度实在有些太快了。
    比他们预期的要早上十五日!
    虽是正值深夜,朱由检却睡不着了,急忙起身穿衣,并让王承恩去传唤倪元璐等人。
    半个时辰不到,倪元璐、王家彦等在京重臣就急匆匆赶到乾清宫。
    免去俗礼,朱由检直接将密报让众人互相传阅一番。
    倪元璐看完一时心惊不已。
    “建奴怎会来的如此之快!?”
    王家彦也是满头雾水,“就算建奴在月初之时,便做好了入关准备,动作也不该如此之快啊?”
    这个时候的女真,虽然已经是封建君主制,但本质还是以游牧为主。
    除了盛京等几个大城之外,大多数旗兵还是在各自牛录的放牧地生活。
    北至西伯利亚,西至长白山。
    想要集结起来绝非易事。
    而且本部八旗一动,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都要跟随行动,充当辅兵和攻城兵。
    哪怕刚到春天,多尔衮就集合各路大军,最快也要到四月中旬才有可能行动。
    朱由检也是记得,前世满清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时间是四月下旬。
    如果按照朝廷的计划,黄得功会在四月二十日之前将几座大城修好,用来给刚刚撒在北直隶的九十万流民避难。
    这个时间点内,流民也能完成第一波春耕,张世泽也差不多击破了察哈尔部,回返京师。
    到那时以坚城为钉子,张世泽骑兵为机动部队,完全可以把满清拖到各路勤王师抵达。
    然后以大势和逐渐炎热的天气,逼退满清八旗,换取半年稳定期。
    计划非常好,但满清一个提前行动,就扰乱了一切。
    众人能不着急吗。
    “陛下,会不会是建奴得知山海关空虚,为了抢夺关口,不等大军集结,便先派前锋夺城呢?”金铉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可能性。
    王家彦听后不禁点点头,“建奴往日叩关,均以汉军八旗协从,以攻破我大明坚城,而今却只有两万前锋,过宁远直奔山海关,很可能是建奴大军未能集结完毕。”
    “若是如此,大可将山海关拱手相让,以此拖延时间!”
    宋叶眉头一皱,“王尚书,军机大事不可儿戏!”
    “若一旦建奴大军早已整装待发,待前锋拿下山海关,便即可出兵南下,我三千营远在漠南,各营分散各城,百万军民正值春耕,京师如何可挡!?”
    “就算建奴大军未能集结,那两万前锋万一不守关口,而是趁机直入北直隶,哪怕我等死守城池,也要误了春耕!”
    “依臣之见,应当速派大军北上山海关,无论建奴有没有大军,都要抵挡一些时日!”
    “宋廉御史说的轻巧!”王家彦怒斥一声。
    “宁远至山海关不过两百五十里,建奴多马,密报是昨日傍晚发出,建奴今夜便能赶至山海关。”
    “而离山海关最近的王师,是蓟州八千五军营新军及王总兵勇卫营。”
    “同样是两百五十里,哪怕今日清晨便出发,也要三日才能赶到。”
    “冀国公和王总镇南下之时,仅在山海关留了五千守军,宋廉御史你说这五千守军能挡两日吗!?”
    宋叶不说话了,以明军的实力,别说守两日了,没当场开城投降就不错了。
    然而王家彦虽然驳倒了宋叶,却也拿不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又有人提出一条新的想法,“不若遣使与建奴和谈?”
    “关外苦寒,建奴急缺我大明茶粮锦缎,兵铁盐,若以山海关为界,大开互市,既可缓燃眉之急,又可增加朝廷税收。”
    这个计策好吗?
    如果多尔衮同意的话确实挺好。
    而让多尔衮同意的前提是,双方实力处于同一水平线。
    现在就冲这个架势,也知道多尔衮已经弄清了明军在北边的具体实力。
    人家大军都开始调动了,你一句和谈就结束了?
    开玩笑呢!?
    众臣中除了倪元璐之外,再次吵成一片。
    却拿不出一个可行的计策,甚至再度有人提出南迁之意。
    让朱由检升级词条的决心更加坚定。
    敲敲桌子,皱着眉头低声说道,“都吵够了没有!?”
    “闯逆来时,你们吵吵吵,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时京师疲兵老弱不过五千,面对闯逆百万大军,最后还不是打赢了?”
    “这次换成建奴区区两万人,而我大明王师尚有七万,军民百万余,兵甲军械不可计,不比当时好多了!?”
    “你看看你们一个个慌乱的样子,还有半分我大明重臣、朝堂支柱的样子吗!?穿上鞋就害怕光脚走了?!”
    “大明自太祖以来,一路乞讨照样能推翻蒙元!英宗北狩照样能屠灭瓦剌!”
    “不就是建奴吗,我大明余出半分心力,覆手可灭尔!”
    “朕就不信了,建奴此次还能灭我大明社稷否!?”
    “传朕旨意,由皇后周氏领皇太子、三子永王、四子定王及后宫妃嫔南迁南京,太子监国,东阁大学士范景文辅之。”
    “朕便在这京师不走了,若城破朕亡,则南京行在拥立太子为新王,继续抗击建奴。”
    话音落下,众臣一片死寂,根本没人敢和朱由检叫板。
    而且让皇后和太子南迁南京,已经是朱由检对朝中南迁派的妥协了,他们再说话就是不识抬举了。
    就这,朱由检还觉得不够,片刻之后再次开口。
    “明旨昭告天下,汉人与建奴势不两立!若朕身死,则太子继,若大明亡,则后人继,但使一人尚存,也要和建奴抗争到底,我汉人江山不容蛮夷窃居,天子子民不容蛮夷欺凌!”
    话音刚落,倪元璐如触电般惊醒过来,也不顾什么君臣之仪了,顶着暴君词条恐怖的威压,扯着嗓子大喊,“不可!此旨万万不可下达!”
    王家彦和宋叶更甚,脚下猛的用力,一下窜出数米,将正准备起草圣旨的王承恩控制住。
    “陛下可知,若此圣旨下达,则国不将国啊!”
    “放开王承恩,让他拟旨!”朱由检先是对着王家彦宋叶二人斥声道。
    待二人散开,而后才面向倪元璐。
    “朕自然知道。”
    他当然知道这道圣旨下达之后,天下会变成什么样。
    南边有太子监国,你朱由检油盐不进,损害了我江南士族豪商的利益,我这就转投太子,拥立太子上位!
    你朱由检还在京师没死?那你不死我也得想办法弄死你,家国天下,家在前国在后!
    西边李自成只要抗清,立马就能强制获得大义和正统性,对三晋大地有了强宣称。
    甚至就连朝鲜,只要他还在抗清,那他也可以宣称自己是尊崇祯皇帝之令的明朝正统。
    而朱由检自身的皇权立刻下降两个等级,皇帝神圣性在民众心底减去一层。
    但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可以强行捆绑李自成,如果他想坐稳闯王宝座,就必须和满清分庭抗礼,哪怕是明面上这么做,也能减缓一部分北直隶压力。
    天下军头和士族无论是什么目的,也必须出兵抗清,否则就是被开除汉籍,除非满清有席卷天下之势,不然他们就是汉贼反贼。
    反正他有金手指,只要撑过这波,后面就很好操作了,不会影响他的统治。
    一旦圣旨发出,中原大地无数忠臣义士定会云集京师,再进一步提纯朝廷。
    顺便也钓钓鱼,等这波战事结束,就可以直接对江南地动手了。
    “倪卿莫要劝阻了,再苦苦不过太祖,再难难不过光武。”
    “王伴伴拟旨,着缇骑明传天下!”
    “奴婢遵命。”王承恩低头书写起来。
    而倪元璐等人见状,也只好收起劝阻之意。
    朱由检敲了敲桌子,“众卿还是商议一下,下一步该如何吧。”
    这下话语终于统一,纷纷说起自身的看法。
    但依旧是互相无法说服。
    最终还是身为首辅的倪元璐定下基调。
    “臣以为,无论建奴大军是否集结完毕,都应做两手准备。”
    “其一,即刻调蓟州守军,火速前往山海关,若建奴也攻下关隘,却无出兵入关之意,则就地扎寨监督,若建奴入关,则回返玉田,等待援军赶至蓟州。”
    “其二,各地春耕修城不停,北直隶广撒哨骑,防止建奴借他路入关,待弄清建奴动向之后在做打算也不迟,另调河南道周王及各路总兵驰援京师,南京行在兵部尚书史可法正领四万南京京营沿运河北上,当调史可法部经运河至天津,与京师互为犄角。”
    “待英国公及天下勤王师毕至,则建奴必退。”
    倪元璐的计策称不上多高明,甚至略显中庸,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这个时代明军本就不擅野战,要是清军只有两万人,那朱由检还有信心凭他手里精中选精加持词条的七万精锐打打。
    可满清八旗总共十多万人,加上蒙古八旗三万,汉军八旗两万,将近二十万人。
    质量和数量都不占优,根本没办法打。
    也只好如此了。
    ……
    蓟州城的晨雾被急促的马蹄声撕裂,五色令旗在信使背后猎猎作响。
    “报!!!!”
    “兵部调令!千里加急!”
    城头夯土的民夫们停下木杵,目送那匹口吐白沫的黄骠马冲过瓮城。
    还不待他们弄清楚怎么回事,耳边便传来校场中的集合鼓声。
    正在田间播种的老农直起腰,浑浊的瞳孔里映出城头突然升起的狼烟。
    “取我甲来!击鼓聚兵,三通鼓未至者斩!”
    总兵府内,王二虎仅仅扫过一眼急报,便蹭的一下站起身来。
    校场点将鼓隆隆作响,城西正在修筑的瓮城墙上,数百兵丁当即扔下砖刀,不顾一切的往城下跑去。
    街巷中源源不断窜出的轻骑队。
    到处都是呼喝声,到处都是吵嚷声。
    “闯逆又打过来了?”
    路旁正扛着农具准备下田的农夫声音发颤,残缺的左腿不自觉地发抖。
    城墙根下,正在给新垦荒地施肥的孙寡妇直起身。
    看着一队重甲步兵小跑着穿过菜畦,铁靴将刚翻好的地陇踩实,却破天荒没有叫骂。
    怀中的婴孩惊醒啼哭,她也只是默默的撩起衣襟喂奶,目光盯着城楼上那面玄色军旗久久不能转动。
    三通鼓毕,校场上已列起黑压压的方阵。
    来自宣府降军的刀盾手自发向右翼移动,给保定火铳队让出射击位置,宁远长枪兵将枪杆尾端插入土中,这是经常和建奴作战留下的本能。
    王二虎的目光扫过这些各营精锐拼凑出的新军,最终还是落在最前排的勇卫营身上。
    那一千具铁甲是甲缝里还沾着大战时的血垢,眼中没有恐惧,只有知道要打仗了,所带来的惬意。
    “报!蓟州镇八千七百将士整备完毕!”
    副将的声音洪亮。
    王二虎点点头,经过多次大战,他越来越有总兵的派头了。
    翻开手中军册,上面的墨迹未干,最后几页还粘着春耕田亩图册的残页。
    “皇爷刚刚下旨,调我们去山海关和建奴玩玩,不然这群狗崽子就要来毁咱们的田了,如果有怕的,现在离队!”
    一听是和建奴打,新军眼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恐惧之色。
    而勇卫营则恰恰相反,非但不惧,还一个个激动的跟啥似的。
    队内负责缝伤员的半军医,人送外号张绣的张大头更是直接出言,“头!咱要去打建奴了!?俺娘哎,到时候能给俺分俩建奴不,俺听说建奴有三个脑袋,俺看看是不是真的。”
    此言一出,勇卫营顿时哄闹开来,“咋滴,你张绣还想给建奴脑袋绣两朵?”
    “哈哈哈哈,张绣你不用拿刀,拿你平时给弟兄们缝口子的针就行,就你那手艺,往建奴身上一扎,保管疼傻他。”
    “狗日的二凳子,你信不信下次老子给你缝俩篮子!”
    一番哄闹,王二虎本想呵斥,却见新军在勇卫营的带领下,眼底恐惧渐渐打消。
    话至嘴边突然变了模样,“行啊张绣,平时缝弟兄们缝腻歪了,这回让你找几个建奴缝缝,看看那些吃马奶长大是野种,跟咱们有啥不一样!”
    “得咧头,您就瞧好吧,到时候我非得割俩建奴鞭,给您老补补身子。”
    顿时营中哄笑一片,再无俱意。
    王二虎笑骂一身,“去你娘的!”
    “走了弟兄们,咱带你们砍俩建奴玩去!”
    “走!!”
    城门缓缓开启时,朝阳正爬上东城墙。
    看不到尽头的大军高唱着红巾歌走出校场。
    运送夯土的牛车自觉停靠路边,扛着锄头的农妇将襁褓系在背后,腾出手来提着木桶,想给士卒们分点水喝。
    几个老兵站在田埂上,用右手捶打胸膛,跟着大军一起唱。
    田里的农户也不在跟以前一样,见到大军比见到贼寇还害怕。
    一个个笑着将手中的炊饼杂粮等塞到士卒手中。
    他们知道,这些人不是来欺负他们的,而是奉了皇爷的旨,和皇爷一样,保护他们的家,耕作的田。
    分在王二虎麾下的宣慰史激动的难以自抑,口中不断呢喃,“箪食壶浆以送王师……箪食壶浆……”
    一名断腿的老兵站在城门口,眼含热泪。
    而旁边还有名抱着罐子,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训斥,“老刘家的种就这么没出息?就算种地一样可以报答皇恩!”
    当王二虎到来时,老者颤巍巍打开罐子,浓烈的酒气顿时弥漫开来。
    “万历四十六年辽阳沦陷,全家人都死绝了,就剩了老夫背着三岁的孙儿逃进关。”老者深切的看着王二虎,“可我孙儿不争气,前些日子跟陛下在京师断了腿,老夫只能聊以此薄酒,以壮王师之威!”
    王二虎重重点头,“老丈且宽心,建奴欠咱大明的血债多着呢!”
    “酒且暂存于老丈之手,待大军凯旋,二虎亲自来找老丈痛饮!”
    在老者和近十万民夫的目送中,大军渐渐远离。
    刚出城门三里,官道旁的树林忽然惊起飞鸟。
    王二虎抬手止住大军,眯眼望着前方腾起的烟尘。
    一匹无鞍马从岔路窜出,马背上趴着的夜不收后背插着三支雕翎箭,发黑的血液已经浸透号衣。
    “报宁远卫三天前就破了.”
    眼见是明军,夜不收仿佛松了口气般滚落马背。
    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从怀里掏出染血的塘报,“建奴前锋非两万……而是……是五万骑.打着正黄镶黄两旗巳时巳时就要到..”
    还没说完,夜不收就扛不住了,咽下最后一口气。
    新军千户倒吸冷气的声音格外清晰。
    王二虎盯着塘报上歪斜的字迹,心中猛然意识到事情之危急。
    早上的急信里说的是两万前锋!
    “即刻分兵,勇卫营随我先行一步,五军营殿后,三日之内要在蓟州以东每十里筑起一座烽燧!”
    “此塘报千里加急,送至京师!”
    (本章完)